编者按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日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是传统意义上的老人节,年年今日,人们都要为老人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为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与关爱,本报三位记者分别走进六位老人家中,为这些老人们送上了一份重阳节特殊的礼物———全家福,希望为他们留住金秋十月里最温情的瞬间,也希望这六位老人的幸福故事,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共鸣和感动。
老有所依 女儿把父母幸福放首位
“拍张全家福的事情,我们都计划好多年了,可全家人总是凑不到一起,所以一直拖到现在。这次拍全家福,在内蒙古工作的哥哥也回不来,但我们还是决定在老人节这天,和父母拍一张全家福,等哥哥回来以后,我们再和嫂子、侄女专门去拍一张大的全家福。”家住昌茂花园的陈蓉女士告诉记者,他父亲是《海口晚报》的忠实读者,在老人节这天,借助《海口晚报》这个平台,和父母拍张全家福,应该就是送给父母最好的重阳节礼物。
陈女士的父亲是1956年的志愿军补充兵源,志愿军改为义务兵后,他在朝鲜服役三年后,于1958年回国,被分配到儋州农垦总局,负责保卫和开发海南的任务。
“我是在农场长大的,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我爸一个人的工资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我妈一个人就干了好几份工作。她早上去幼儿园帮忙带孩子,回来后还要在自留地里种地,有一次种花生的时候不小心摔到了沟里,到现在嘴唇上还有一个大疤。”据陈女士介绍,当时父母只供得起一个孩子读书,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父母竟然选择让她哥哥放弃学业,供她读了大学。她哥哥于1989年去当兵,1993年退伍,一直都现在父母每次提到她哥哥,心里还充满了愧疚。
陈女士的母亲2004年得了一场脑溢血,父亲在2002和2004年得了两次脑出血,最后一次做了手术。“幸运的是爸妈都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是要努力让他们过得开心,吃好、锻炼好,让他们在辛苦大半辈子以后,过上幸福快乐的老年生活。”陈女士最后非常感谢《海口晚报》能为她一家三口提供这样一个尽孝的机会,让她和丈夫及女儿可以在晚报这个平台上,和父母一起用另一种方式,记录下他们一家人的天伦之乐。
老有所居 白手起家创造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李云川 文/图
55岁的余占荣和42岁的梁海英夫妇俩,从白手起家到现在拥有衣食丰足的幸福家庭,他们像许多闯海人那样,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20多年前,从四川来海口闯荡的33岁男子余占荣,与20岁的海南琼海农场女子梁海英在海口认识,经过相知、相爱到开始婚姻生活。在外闯荡一无所有的夫妻俩,婚后为了生存,便结束在海口的打工生活,去到河南开店创业。一年后,他们的儿子诞生了,夫妻俩无法继续共同开店,便重新回到海口,像许多外来工那样靠打工、租房,精打细算地过着日子。
困境中,夫妻俩相互鼓励,共同追求和创造美好的生活。2004年,通晓法律的余占荣被多家公司聘为法律顾问,人生从此得以改观。而今,夫妻俩已有了宽敞的居室,20岁的儿子上了大学。
余占荣对当前的生活表示满意。他说,他的岳父岳母都是琼海农场人退休人员,岳母亲还是位聋哑人,岳父因为习惯了在琼海老家的生活不肯来海口长住,岳母每年都要来他们家中住上大半年,他们对岳父岳母非常好,他和妻子娘家的关系非常融洽。他对岳父岳母好了,妻子同样对他的家人也非常好,他老家的妹妹家里相对困难一些,每到逢年过节,妻子都会主动给他妹妹寄些钱物过去。夫妻俩都把对方的家人当成自己的亲人,都想着照顾好对方的家人,这样夫妻感情越来越深,家庭也越来越和谐。他们夫妻俩对亲朋和长辈十分尊重,儿子受此影响,对人也很有礼貌,他们为些感到非常开心。
老有所养 儿媳卖菜15年供养老人
本报记者 谈星余 文/图
儿子做好了可口的饭菜递上桌来,孙女给坐在一旁休息的爷爷捶背按摩,奶奶陪着孙子认真地研究着动画片......眼前这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也许就是对“尽享天伦”最好的诠释。曾宪芝和曾才荣两老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祖孙三代8口人住在一个仅40平米的房子里,一个只能容得下一人的厨房,两个小小的卧室,没有舒适的沙发,没有宽大的彩电,甚至连家具都不齐全,但这里的快乐从来都不缺。
67岁的曾宪芝和73岁的曾才荣是海口东山镇人,15年前,家人们为把他们接到了海口市,同住在府城桂林上路的一个破旧的宿舍楼里。
走进这个8口之家,只见客厅四周的墙面上布满了黑黑的污迹,地面铺设的塑料毯上还用胶带粘合着裂缝处,天花板上悬挂的风扇也是锈迹斑斑,这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着房子年代的久远。
媳妇林南波早上2点半就要起床在蔬菜市场取货,随后再拿到离家不远的城东市场上出售。然而,曾宪芝和曾才荣两老也不愿意闲着,跟着取货回来的媳妇一同去市场卖菜。“在老家干农活习惯了,闲下来还不舒服。”林南波说,既然两个老人家想帮忙卖菜,就让他们适当地做点,但只要是重活累活都不会让老人家干的。“想努力工作,改善家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让爸妈安享晚年。”林南波说,现在生活是拮据了点,但也是不愁衣食,小孩老人健康快乐比什么都好,她相信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可以让老人们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
房屋里斑驳的墙面上挂满了孙子曾繁群的大小奖状和获奖证书,看着孙儿满墙的荣誉,老人家开心地笑了。林南波说,懂事的孙女有时放学后,也会给家中的爷爷奶奶带些可口的水果回来,给老人家讲故事,陪他们聊天。虽然两老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但他们孩子般的灿烂微笑已经足以表达出他们现在的幸福和满足。
邻居廖女士称,这个幸福的大家庭让人羡慕。 然而,忙碌的一家人从来没有好好歇歇脚,逢年过节也能看见他们一家为工作忙碌的身影。一张全家照也没有时间拍,得知记者要为他们拍张全家福,一大家子都非常高兴。
富贵荣华从来不是幸福的代名词,简单朴实的生活里也处处洋溢着快乐的音符。对两个年岁已高的老人而言,也许没有任何事比和儿孙们在一起更加快乐的了,这种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的幸福和满足感无可取代。
老有所为 9旬老人多次捐助灾区
本报记者 谈星余 文/图
一本破旧的相册,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92岁的龙旭老太太又戴上了陪伴她近半个世纪的老花镜,若有所思地翻阅着过去的岁月,回味着全家人其乐融融的美好时光。
1950年,龙老太和老伴从广州来到海南万宁。龙老太的大女儿早在海口安了家,现在她和小女儿刘龙驹住在琼州大道金夫小区一个40平米的小房子里,生活起居也是小女儿在照顾着。
龙老太的生活十分拮据,但就是这个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的老人却时刻心系着需要帮助的人们。龙老太的外孙女陈葵阳告诉记者,外婆曾多次捐款给受灾地区和没有条件读书的孩子们。据龙老太回忆称,十多年前,海南刮台风,万宁受灾严重,龙老太看着被台风摧毁的房屋,心痛不已,当时一个月只有380元的养老金的她立刻拿出2000元捐给了灾区。同样,2008年汶川地震时,当龙老太从电视中看到地震中不幸遇难的人们和无家可归的孩子时,看到美丽的家园瞬间变成一片废墟时,老人家心痛地哭肿了双眼。“一条条生命说没就没了,有些甚至连尸骨都找不到了,看着太难受,太揪心。”龙老太又毫不犹豫地捐出了2000元。2006年,就连老伴过世时,龙老太也将单位发的几千元的抚恤金捐给了因家庭穷苦,无法上学读书的孩子们。多年来,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人,龙老太就会伸出援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为四年前不小心扭伤了腿,小区的院子里早已不见龙老太活动的身影了。“没有扭到腿前经常散步锻炼,我力气可大了。”老人家笑称,之前身子板都很好,能跑能跳。龙老太节俭的生活在小区里是出了名的。“老太太非常节约,白天都很少见她开灯。”隔壁邻居称,虽然龙老太不舍得给自己花钱,但热心的她对朋友却非常大方,乐于助人。
岁月虽然在老人的脸上划下了深深的皱痕,却丝毫没有减退她那灿烂而亲切的笑容,尤其当谈起自己的儿孙 ,幸福的微笑又立刻挂上了老人的嘴角,“儿孙们都很争气,外孙女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这时的她骄傲得就像个孩子。
龙老太说,现在的她已是四世同堂,最小的曾孙也上了高中。“儿孙相伴,衣食无忧,每天和邻居的老人们话话家常,这样的晚年生活让我很满足。”
老有所乐 婆媳相处10年没红过脸
本报记者 李云川 文/图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原因却各不相同。对于47岁的海口居民王彪来说,父母身体健康,婆媳关系和睦,兄妹之间融洽,都是他们全家幸福的源泉。
10月22日中午,刚刚吃过午饭的王彪,准备开车外出办事,其妻子正收拾着家务,78岁的父亲则坐在客厅里看着电视新闻,80岁的母亲正坐在阳台书桌前琢磨着彩票信息。王彪说,他的儿子今年19岁,是高三住校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
说起家庭生活,王彪一家人的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幸福。王彪的父亲王家池说,他和老伴曾玉凤每天早上去金牛岭公园与200多人一起做健身运动,午休过后,下午再和老伴去公园散散步,晚上则坐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看电视,整天衣食无虑,儿女儿媳对他们又都孝顺,他们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王彪的父亲退休前是儋州西培农场的场长,以前一直在儋州生活,2002年老人突然得了轻微的脑血栓,王彪和姐姐都请假10天跑回家的照顾父样。后来他觉得父母亲年龄大了,免不了会生些小病,他们离父母太远难以照顾得到,从2004年他就将父母接到海口家里,与自己一家人一起生活。家庭关系中最复杂、最难相处的是婆媳关系,老人往往喜欢唠叨,最初他还让媳妇多理解一下老人,可后来他发现媳妇对父母照顾得非常周到、体贴,婆媳一起相处近10年从来都没有说过一句红脸的话,更别要说会有其他矛盾了。他对媳妇与母亲的关系感到非常放心和满意。
王彪一家不但婆媳关系融洽,兄弟姐妹之间也亲密无间。父母跟着小儿子王彪一家人生活,王彪的哥哥和姐姐,每逢同末都会带着全家一起来看望父母,或者请父母和王彪一家去他们家里吃饭,一大家人经常相聚在一起,儿孙满堂的快乐无以伦比。
王彪的邻居余先生说,王彪与哥哥姐姐的关系非常好,他姐姐以前得过乳腺癌,王彪经常买龟回来炖好汤给姐姐喝,这样的家庭自然四季都充满着幸福阳光。
老有所学 8旬老太成“健康顾问”
本报记者 谈星余文/图
吴盛华是江西南昌人,两年前随儿女来到海口养老。今年88岁的她依然精神矍铄。如今,老人家的四个儿女都已“升级”做了爷爷奶奶,四世同堂,家庭和睦。喜欢清净环境的她,一个月前,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海口普亲老年养护中心住了下来,儿孙们每隔两天就会过来看她。在这里,她继续着已经持续了30年的乐趣,就是搜集养生信息,并将其做成了便于查找的书本。
“虽然旧社会条件差,但无论怎样我都会找机会学习。” 回忆起当年因为环境艰苦,无法读书, 吴盛华老人感到十分遗憾。1985年,刚刚退休不久的她不想闲着,进入了南昌一所老年大学学起了医疗保健,逐渐开始关注起各种健康养生方面的知识。此后,只要发现有用的信息,老太太就会细心地把它们从看过的杂志和报纸上裁剪下来,然后再按文章篇幅小心翼翼地贴在准备好的大本子上。
近30年过去了,现在吴盛华老人自己亲手搜集和制作的健康养生信息已有10来本,把它们堆放在桌上能有半米多高。
这些精致的本子中的每一页都包含了吴盛华老人心血,她翻阅着自己的“作品”,颇有成就感的告诉记者,年纪大了有时会很空虚,需要精神寄托,而且废旧杂志报纸看完后扔了也浪费,倒不如把它们有用的信息整理起来,还可以经常拿出来看看,学学。“年纪大了,记忆力减退得厉害。”吴盛华说,这也是她年近90,身体还十分矫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大早起来就给会自己做按摩,坚持运动,经常散步,口味清淡......”说起养生的诀窍,老太太就像个健康指导老师一样,滔滔不绝。普亲老年养护中心的工作人员王子杰告诉记者,吴老太现在已经成了养护中心的“健康顾问”。“这里的老头老太太都会找我借来看搜集的信息,他们都觉得能学到不少有用的保健知识。”吴盛华说,和大家分享养生心得让她十分快乐。现在每次儿孙们过来看她,总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养生方面的书籍。
来养护中心一个月,吴老太和这里的护养人员朝夕相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吴老太说,这里带给了她亲人般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在这里生活很舒适,很开心。”吴老太说,海口空气好,过来的两年都没有生过病。王子杰称,老人喜欢回忆过去,有时也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所以需要经常和他们交流,不要让他们感到孤独。“和老人相处其实就像带孩子一样,除了给予细致地照顾,还应多些问候和沟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