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 (经济学博士知名财经评论员)
根据财政部最近公布的数字,9月份,中央本级收入3664亿元,同比下降2.4%,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下滑。但与财政收入下滑出现鲜明对比的是,非税收入,特别是地方的非税收入出现了暴增的情况。
以9月份为例,非税收入1474亿元,同比增长52.8%。其中,地方非税收入增长40%。前三季度累计,在全国税收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回落18.8%的同时,地方非税收入10344亿元,同比增长27.8%。地方非税收入的这种逆势暴增,在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更大的关注。
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这些地方增长的非税收入中,罚没收入占了相当的比重。比如,在税收减速的同时,一些地方甚至将罚没收入作为遏制收入下滑的稳定的增长点和突破点。
可以说,全国财政收入增速的大幅度下滑,以及中央财政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宏观经济全面回暖尚需时日;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常态增长阶段,中国财政收入动辄20%以上的年增长的高速期也基本结束。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对于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或者财政收入的减速,都应该理性看待,切勿过度解读。
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在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利润下滑,土地收入等下滑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却为了缓解增收的压力,除了让企业“帮忙”预缴“过头税”等措施外,也通过罚没等手段在非税收入上实现突破。一些地方,为了创收和确保本地的收入,通过所谓“查税”等手段,逼企业多缴税,要么在“非税收入”上做文章,通过种种收费手段,增加收入。而非税收入作为“灵活性”非常强的政府收入的来源,更是成为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主要突破点。从而使得本来就很困难的企业更加困难,负担更重。这种通过非税收入征收“过头税”的做法,可能大大抵消中央在结构性减税方面的努力。
在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后,中央一方面认为稳增长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宏观经济继续向好的态势转变,但另一方面亦强调,实现经济全面好转还需要全方位的努力,需要更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特别是在结构性减税方面要下更大的工夫和力度。
我认为,鉴于宏观经济和企业暂时面临的困难,中央通过一系列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个别地方创收的冲动和措施很可能使得中央结构性减税的努力毁于一旦,通过罚没等手段的确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通过预缴税收的确可以完成今年的财政创收任务,但这会加重企业负担,影响企业对未来的信心,从根本上会影响经济复苏的步伐和大局,不得不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