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2012年度南京市重点行业“向人民汇报”述职评议会举行。“赶考”的殡葬行业部门面对暗访镜头、市民的不满意问题,进行了回应并许下承诺:将对墓价高重拳调控管理。为了表现决心,南京市民政局局长陈学荣和殡葬管理处的相关官员纷纷表态,百年后将选择“生态葬”,不占土地。(10月27日《现代快报》)
近年来,殡葬工作饱受舆论诟病,殡葬改革虽长期为知识阶层所呼吁,却一直呼而难改,改而难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涉及到制度层面的公平因素,也掺杂有生者的经济考量,同时还受制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其中,尤以思想观念最为关键。因为思想观念倘不改变,陈规陋习若不革除,即便政府包揽了接尸、冷藏、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项目开支,即便高墓价逼得众人惊呼“死不起”,也依然难抑公众对于传统殡葬模式的心理依赖。移风易俗何其难?看看民众对于烟花爆竹禁或放那无休止的争论便可感知一二。
当然,中国历史上也并不乏殡葬改革的成功案例。建国初期,中央政府所推行的殡葬改革运动不仅成功地改变了国人承袭数千年的土葬传统,取而代之以更加科学、环保的火葬模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封建时代讲究看风水、选坟地、摆路祭、出大殡、打幡摔盆、烧香化纸、收送挽幛等的迷信观念和铺张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移风易俗效果。这其中,官员及公众人物所起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1956年,为了推动殡葬制度改革,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集体签字,表示将来死后希望遗体火化。之后,绝大部分国家领导人身后都实行了火葬,其中不少人甚至更进一步,直接将骨灰撒向了大海。反观当下,不少官员及公众人物尽管在公开场合下竭力呼吁民众转变观念,采取海葬、树葬、壁葬等生态殡葬方式以节约耕地,私底下却为家人大肆操办丧事,为自己修建豪华墓园。殊不知,诸如“山东村官千万巨款修祖坟”、“工商局长毁林圈地建墓园”等丑闻的不断爆出,不仅损害了政府官员的公信力,而且刺激到民众脆弱的道德神经,由此产生的抵触心理势必大大阻碍生态殡葬的推广。
由此可见,与别的领域的改革一样,殡葬改革也深受“榜样效应”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可能推进改革,也可能阻碍改革,关键在于榜样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还是“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搞“两面派”,做“阴阳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陈学荣局长等人关于“百年后将选择‘生态葬’,不占土地”的表态,无疑是积极正面的。如果能有更高层阶的官员作出类似公开表态,甚至将公务人员身后必须生态殡葬强制入法,势必大大助推殡葬风俗的革新。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然,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殡葬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