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数到130才能过马路 绝大部分行人选择闯红灯
研究显示红灯超过60秒就形同虚设
交警称为保证主干道通行,红灯只能这么长
昨天,本报《浙中城事》报道了环城南路与兰溪街交叉口的红绿灯遭投诉,绿灯时间太短,行人过马路来不及。红绿灯的问题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共鸣,金华读者朱小姐致电本报,她反映的问题是红灯时间太长。
朱小姐说:“市区大部分的红绿灯长短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些交通流量较大的路口红灯的时间实在长,比如八一南街和双溪西路交叉口,一个红灯要2分多钟,受不了。”
记者观察
平峰时段等90秒
高峰时段要等130秒
朱小姐的家在江南八一南街,上班的地方在江北。每天上下班,她都骑自行车走通济桥,必须经过这个路口。
通济桥是金华市区南北互通的要道,每天八一南街上的车流量非常大,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段,常常可以看到车辆排长队。
但是,每次走双溪西路横穿八一南街,等一次红灯就要两分多钟,朱小姐是忍受不了的。
昨天上午10点和下午5点,记者分别观察了八一南街和双溪西路交叉口的红绿灯,发现它的时间会自动调整。
这个交叉口,八一南街是主路。记者数了数,发现下午5点晚高峰段,主路上的直行和左转通行时间要比上午10点平峰段长几十秒。
也就是说,要从这个路口过八一南路,上午10点要等90秒左右的红灯,下午5点就得等130秒左右。
等到60秒左右
大多数人都忍不住了
昨天晚高峰时段,记者蹲点路口10多分钟,观察这130秒红灯的等待时间行人的反映。
红灯刚亮起来时,也许是知道这个红灯时间长,有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乘着车辆刚起步飞快地穿过马路。
红灯57秒,这时候南北方向直行灯向左转弯变倒计时,有两辆电瓶车乘机闯红灯。
60秒之后,直行车辆渐渐少了,原来乖乖等红灯的非机动车和行人陆陆续续地往对向走,根本不管是不是红灯。
到了130秒,记者发现,从头等到红灯结束的行人几乎没有,红灯结束时过马路的大多数是新加入等待大军的。
“经过这个路口,我经常会闯红灯。”市民陈先生坦言,他忍耐时间是60秒,一旦超过,就会找机会闯红灯。
随后,记者绕着金华市区走访了多个路口,发现金华市区红灯等待时间超过60秒的路口不少:八一南街和宾虹路交叉口,双龙南街和宾虹路交叉口,八一南街和李渔路交叉口,双龙南街和李渔路交叉口,双溪西路和双龙南街交叉口等等。
解释
1、红绿灯的时间是如何设置的?
红绿灯的时间是如何设置出来的呢?其中有大学问。
交通工程师江伟林曾经协助交警调试市区的120多个红灯。
江伟林说,路口各方向的车流量大小,是红绿灯设置的重要依据。还必须综合考虑不同时段的车流量、直行和转弯的车道数、行人和非机动车流量等等。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然后把这些数据转化成秒数。”江伟林说,接下来,还得根据各个方向所能承受的压力极限、主次通道,来进行二次调整。
市中心交通要道的主要路口红绿灯,会根据车流的变化设置为早高峰、平峰、晚高峰、夜间等不同的模式。比如八一南街、双龙南街、双溪西路等。“这些路口的红路灯,高峰时段的周期要比平时长数十秒。”
金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综合室主任王杭亮说,红绿灯的设置过程中,既要满足行人又要满足车辆,时间和空间上都会存在一些矛盾,所以必须有所取舍,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2、“绿灯太短、红灯太长”能否优化?
针对市民反应“绿灯太短、红灯太长”的问题,有没有更优化的设置方案呢?
“这还是得看不同的路口。”江伟林说,比如环城南路和兰溪街的路口,因为主路环城南路的交通压力不大,兰溪街方向绿灯是可以多给几秒的,“无非就是主路等待时间长了一点而已”。
而八一南街和双溪西路路口,行人等待红灯的时间太长,这就不能轻易的缩短了。
“行人等待的时间,其实就是其他方向车辆通行的时间。”江伟林说,这一路口,可以说是金华市区南北通行的重要节点。一来行人无高架可通行,二来路口周边集聚了青少年宫、体育场、中村小吃一条街,交通环境非常特殊,压力也很大。
“红灯短了,就必须压缩其他方向的通行时间。”江伟林说,“打个比方,一个周期3分钟的红绿灯,某个方向的绿灯缩短3秒,那么一个周期内就会积压5辆车,那么一个小时就会积压100辆车。这样一来,轻者该该向交通堵塞,重者该区域的交通将面临瘫痪。”
王杭亮也认为,八一南街和双溪西路交叉口这个红绿灯目前的设置,是比较科学的,通行效率比较高。
应对
搭了遮雨棚,解决办法还在找
金华的城市在发展,车流和人流量也越来越密集。
为了改善城区的交通状况,这几年,金华交警部门也引进了绿波带、二次过街等一些新兴的交通工程学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在部分交通要道应用,提高了城区的通行效率,下一步将会做推广。
王主任说,针对部分路口红灯等待时间较长的情况,交警部门也一直在找办法解决。“比如八一南街和双溪西路交叉口,不同方向都搭建了遮雨棚,这样方便行人等红灯。”
当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未来的路口如果能实现人车分离,那类似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