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荫浓
陈春琳
孩子们给老人们折的千纸鹤
洛阳市两个老兵14年来坚持资助贫困生,关注春蕾班、宏志班
他们的爱温暖了4000多个孩子,很多孩子管他们叫爸爸
75岁的李荫浓和61岁的陈春琳是驻洛某部的退休工程师,14年来,他们全额资助了近300个贫困生,关注洛阳31个“春蕾班”、20多个“宏志班”孩子,为他们捐赠教辅、文具,把温暖带给4127个孩子。
很多人说他们是“大款”,但在最困难的时候,李荫浓曾到菜市场捡菜叶子;有人对他们的行为“不能理解”,“放着舒服日子不过,为啥要‘瞎折腾’?”也有人说他们为了“名”,但两位老人说:“我们是为了‘名’,不是名声的名,而是孩子们口中‘爸爸’这个‘名’。”
11月3日,在洛阳市解放军驻洛某部队的营地——李荫浓的住处,记者见到了两位老人:解放鞋,绿军裤,穿了多年的夹克,李荫浓的鞋子还破了两个洞。
“老陈,咱啥时候去宜阳樊村看看孩子们?”“十九中马上要期中考试了,得多督促督促他们,过几天再去吧。”“行,那咱就等他们9号考试完再去。”——俩人一见面,没有二话,只谈“工作”。
李荫浓的住处挂了很多锦旗,摆满了他准备给孩子们送去的教辅和文具。“没啥值钱的东西,就孩子们的照片和他们写给我们的信最‘金贵’。”看着信件和照片,李荫浓向记者讲起了他们的“孩子们”。
1998年
第一个女儿叫“桃子”
李荫浓出生在天津,上初三那年,父母先后去世;陈春琳生在方城县农村,13岁那年,母亲去世,之后父亲也因病去世。后来,在政府的接济下,李荫浓上了高中,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陈春琳当了兵。因为这样的经历,两人一直想资助贫困孩子上学。
1998年8月,李荫浓在当地一家报纸上看到洛阳正式启动“春蕾计划”,一个名叫李瑞桃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在李瑞桃上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因心脏病去世,家里负担很重。李瑞桃主动提出要出去打工,供姐姐上学。姐姐当时就急了:“你这么小出去打工没人要,我出去打工,供你上学。”“不行,我去打工,你上了这么多年,不上就可惜了。”两人争执不下,决定“抓阄”。
李瑞桃抓的是“上学”,姐姐把另外一张同样写着“上学”的字条吃了,姐姐哭了一夜,第二天便背着行李,外出打工了。谁知道,两个月后,姐姐在宿舍因煤气中毒死亡。
了解了李瑞桃的遭遇,李荫浓眼泪掉了下来,李瑞桃成了李荫浓资助的第一个“春蕾女童”。在李荫浓的资助下,李瑞桃读完初中、高中,考上大学,她一直管李荫浓叫“爸”,李荫浓管她叫“桃子”。“桃子现在已经当老师了,这闺女挺争气。”李荫浓笑着说。
2012年
他们的孩子“一班一班”地增长
陈春琳是李荫浓的同事,1999年,陈春琳提前病退,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资助贫困学生。两人多次走访洛阳周边山区,并从当地妇联、教育部门搜集贫困学生的信息。一次次走访,身边的“春蕾女儿”越来越多:宜阳县的彭娟娟、张银飞,嵩县的李艺博、李桃芳……孩子们还按照年龄大小自己“排了队”:老大是李瑞桃,老二是裴燕,老三是彭娟娟,老四是张银飞,老五是樊冰……他们中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单亲,有的是家里有病人。
2002年,洛阳市伊川县吕店乡原妇联主任鲁荣芳创办了一个乡级春蕾班。当年4月,两位老人开始关注这个春蕾班。当年秋天,他们又关注了宜阳县城关镇一中宏志班、伊川实验中学宏志班等。他们的女儿从一个一个到“一班一班”地增长。他们给孩子们订阅学习报刊,为了矫正山区孩子的英语发音,他们还给孩子买来了“随身听”、复读机和配套的磁带。
近日,李荫浓和陈春琳创办或关注了五个春蕾班,约255个孩子。
贫困家庭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自闭心里,李荫浓和陈春琳经常写信鼓励他们。栾川庙子乡中春蕾班的周晓芳在给李荫浓的信中写道:“家庭的困境给我一定打击,但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老师的关怀滋润着我,你们的爱浇灌着我,使我懂得了该怎样走过有鲜花、有阳光、有阴雨、有泥泞的日子……”
记者看到,在成摞的信件中,很多孩子开头的称呼都是“爸”。
两位老人并不富有,穿旧衣、捡菜叶,但资助贫困学子乐在其中
他们并不富有困难的时候去菜市场捡过菜叶
很多不知情的人认为李荫浓和陈春琳生活很富裕。其实,刚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两人的工资分别只有800元。
李荫浓的老伴生前患有心脏病,常年吃药,李荫浓患有糖尿病,也长期吃药。他一个月的工资一半儿用于吃药,剩下的一半儿则分为两部分:资助孩子,吃饭。
2004年,李荫浓的老伴儿在北京做搭桥手术,欠下了一笔债,生活变得有些拮据,为了省钱,他去附近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子回家。
陈春琳当时大多在食堂吃饭,“当时食堂菜价是按照价格高低排的,前三行的菜我连看都不看,太贵,还不如省下钱来给孩子们买点东西。”李荫浓和陈春琳很少向别人“解释”这些,但从孩子们的来信中,记者了解了两位老人平日里的生活:
“李爸爸、陈爸爸,天气变冷了,你们常年在外奔波,一定要注意添加衣服,还有每天一定要按时吃饭,上次暑假去李爸爸那,我看到您早上只是吃一点馒头,吃一点咸菜,那怎么行呢?”
“您那双鞋子和袜子都破了,您也不舍得买……您也不用太担心我们,您一定要穿好。”
也有人说:“你们这么做图啥,贫困孩子上不起学是社会问题,不是咱普通人能解决的。”但两位老人说:“吃穿一点儿都不重要,省下钱给孩子读书最重要,如果人人都不去做,就没有人去做了。”
亲闺女会“吃醋” 但想想那些贫困的孩子还是会心软
“老陈,微娟给咱写信了,她考上河科大了,学的是医学。”“太好了,对了,前段时间,我听说高琼已经教小学了。”陈春琳和李荫浓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一起谈论孩子们。
陈春琳说,有时女儿会因为他对资助的孩子们太好而“吃醋”。陈春琳总会逗女儿说道:“闺女,你是姐姐,那都是你的妹妹,姐姐应该让着妹妹。”
陈春琳的女儿陈雪宜告诉记者:“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但每次想到那些贫困孩子上学那么不容易,我和母亲也会心软,权衡一下利弊,还是会支持父亲。不过我们希望父亲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有好几次,父亲发烧了还在奔波,让人很心疼。”
一批批春蕾班的孩子们毕业了,他们曾资助过的学生有的也已经工作,有老师、医生、编辑、技术员等,这些儿女们从没有忘记过两个“爸爸”。每年的生日、端午、中秋、春节,他们总会收到很多电话和短信,那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
李荫浓说,有时候孩子们来家,会给他下碗面条,来他身边发发牢骚,说说工作、生活中的烦恼。他们也会问起孩子们的婚姻大事。有些正在上学的孩子临走时,还会撒娇地说“爸,我又没钱了”。“就是这么自然,跟亲生父女没啥两样。”李荫浓说。
“来这儿给您要钱,您会难受吗?心里啥感觉?”
“温暖。”李荫浓想了想,笑着说。
岁数不饶人他们会伤感但还要干到最后一口气
李荫浓、陈春琳的宿舍里,有许许多多的荣誉证书:全军优秀退休干部、军地双拥模范、河南省春蕾计划先进个人等。今年4月份,两位老人荣获了“全国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
陈春琳、李荫浓的善举也让更多的人关注春蕾女童,他们托人给孩子们做校服,对方给他报价40元,两个老人一打听这衣服至少80元,两人多次给对方打电话,对方都不接电话。2011年,洛阳市一对残疾夫妇托人将1000元钱送到他们手中,要捐给春蕾班的孩子们。李荫浓和陈春琳带着孩子们去龙门石窟、王城公园玩,景区免收门票。
老人的行为也影响着孩子们。20岁的赵秀娜是宜阳人,陈春琳和李荫浓从初中开始资助她一直到高中毕业,现在她在河南师范大学上大四,正忙着考研。她对记者说:“陈爸爸和李爸爸不仅帮我完成了学业,对我精神上影响也很大,将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我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李荫浓告诉记者,年龄越大他越有一种紧迫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多长时间,每次提到这个,李荫浓和陈春琳都会很伤感。
“那你们要干到啥时候?”
“干到最后一口气吧。”陈春琳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