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签名承诺告别车窗抛物。
编者按
在车上喝完矿泉水,将空瓶直接丢出窗外;抽完烟后,烟头、烟盒随手扔出窗外;摇下车窗,脑袋一探,一口脏痰应声飞出……这些车窗抛物行为,不仅污染了城市环境,更危及行车安全,威胁行人和环卫工生命安全,影响城市形象。
车窗抛物,与垃圾一起扔掉的,是文明。从10月15日起,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楚天都市报强力推出“告别车窗抛物”大型系列报道,率先发起“倡导马路文明,告别车窗抛物”大行动,在武汉三镇掀起一股文明热潮。在该组报道的助推下,武汉市城管局联合市文明办、市交委、市交管局等单位迅速出台了《关于对车窗抛物不文明行为举报奖励的实施细则》。
“告别车窗抛物”大行动更引起央视新闻频道的三度聚焦,“杜绝车窗抛物”的文明行动在全国各地迅速激起反响。
文明是形象,也是品牌;是环境,也是资源;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和竞争力。文明表现在理念、道德和文化上,也体现在细微之处。告别车窗抛物,让我们从不起眼的细微之处做起。
央视三度聚焦车窗抛物
文明行动激荡全国
车窗抛物脏了城市丢了文明。在武汉三镇掀起的“告别车窗抛物”文明大行动引起中央电视台的关注。
10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首次聚焦“告别车窗抛物”系列报道,并对其首先发起的“倡导马路文明,告别车窗抛物”活动以及武汉市城管局的奖励政策给予充分肯定。
央视播出的这条时长为3分13秒的新闻中,2次定格楚天都市报推出的《告别车窗抛物》系列报道的报样。
10月28日上午,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了《对车窗抛物说“不”》的专题报道,报道总时长超过12分钟。报道依然将焦点对准了首先向“车窗抛物”现象宣战的武汉市,武汉市志愿者上街劝阻车窗抛物、武汉市民抓拍抛物视频、记者随武汉环卫工清扫马路等镜头频频出现,占到整个报道内容的一半以上。其中有近两分钟的内容拍摄于楚天都市报编辑部。参与“告别车窗抛物”系列报道的编辑记者,也成为央视记者的采访对象。
由楚天都市报率先发起的这场文明大行动得到央视充分肯定。央视主持人在节目中称,无论是楚天都市报的媒体力量,还是武汉市志愿者的行动,都是一种参与城市管理的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是根治“车窗抛物”的有效药方。
当晚,央视《新闻联播》也播报了“各地出招‘围剿’车窗垃圾”这一报道。央视网醒目位置出现了本次报道的视频链接。
央视的聚焦,让这场城市文明行动进一步在全国产生了反响。上海、长春、宁波等多个城市纷纷对车窗抛物说“不”。始自江城的文明之花快速遍开全国。
车窗抛出的是垃圾,扔掉的是文明。
小习惯映射大文明
一组报道助推一则管理细则出台
通畅的大马路,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垃圾桶”。车内人把垃圾轻轻一扔,环卫工人可能就丢了一条命。
连续三天,楚天都市报记者走上武汉街头蹲点采访:
10月11日早上,在武昌武珞路中学门口,许多家长开车送孩子前来上学,一些家长将其吃过的热干面碗扔出窗外后把车开走。
10月12日,记者在小东门天桥上看到,一个半小时里,有十几例车窗抛物行为。
10月13日,在中山大道水塔站,从公交车里“飞”出了纸巾和塑料袋;在街道口、广埠屯,从私家车车窗抛出的空饮料瓶在马路中间滚来滚去,紧随其后的汽车,不得不小心地避让。
采访中,记者获得了一组令人吃惊的数据:武汉大道等快速路一天可清扫10余吨垃圾。而东湖路、洪山路2条快速路加上武珞路、中南路等路段,每天机扫的垃圾量可达20多吨。与此同时,去年一年,武汉有12名环卫工在路面作业时被撞身亡。就在今年10月8日清晨,46岁的谢秀兰正在清扫路面垃圾,一辆失控的依维柯车将她撞出七八米远。
10月15日,楚天都市报用3个版的篇幅推出“倡导马路文明,告别车窗抛物”大型报道,将记者几天来的所见所闻所访一举推出,一幅幅不和谐的画面、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据,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迅速反应。
15日当天,省、武汉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即表示,交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严查严处车窗抛撒物品、超速、酒驾、闯红灯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从源头积极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武汉市城管局曾多次组织集中整治车窗抛物行为,但效果不理想。报道立即得到武汉市城管局的积极回应。三天之后,武汉市城管局联合市文明办、市交委、市交管局等单位共同发布了《关于对车窗抛物不文明行为举报奖励的实施细则》。细则规定,对有效抓拍到车窗抛物行为的市民,每例奖励100元。武汉市城管局还向一名提供20条举报车窗抛物有效视频的市民,兑现了2000元奖励。
武汉市城管局副局长朱建华在楚天都市报接听市民热线时表示,按照《武汉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从建筑物内、车内向外抛掷废弃物,处以50元罚款。市民举报的内容,将被移交交管、城管执法部门依法规进行处罚。同时,对举报影像内容,将视情节轻重在媒体上曝光;将向举报内容所涉及车主的所在单位、社区或家庭邮寄《车窗抛物不文明行为告知函》;车窗抛物车主为单位公车的,其所在单位在评选“文明单位”时将被扣分;车主为个人的,其不文明行为信息将被记入市民文明档案。
武汉全城大行动
万人签名承诺告别车窗抛物
告别车窗抛物,在武汉三镇迅速激起反响。向不文明宣战,需要每个人加入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八大代表王静率537、538、578路全体驾驶员,率先在三条线路100多台车上张贴倡议书:请乘客朋友不要向车窗外抛撒垃圾,相互监督,将废弃物投入车厢内的垃圾篓;驾车者在车上自备垃圾袋等。
武汉市星级公交线路24路和大通出租车公司也迅速响应行动,在车载LED屏上不断播出“车窗抛物,于心何忍心,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宣传语。
随后,武汉公交集团代表280多条公交线路上的1.5万余名公交司机,向全体员工和乘客发出倡议,呼吁大家自觉遵守马路文明,珍惜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和生命安全。
同时,“在路上”户外资讯网的500名车友,共同响应号召,文明行车,告别车窗抛物。湖北公路客运(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的长途汽车站公布“承诺书”,承诺全体司乘人员不向车窗外抛物,并提示乘客不向车窗外抛撒垃圾。南湖驾校将不得车窗抛物列入培训课程。
此外,武汉市客管处呼吁全市1.5万台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一起告别车窗抛物。武汉市文明办也通过楚天都市报发出倡议:“为了我们城市的整洁,为了环卫工人的安全,告别车窗抛物,加强文明自律。”
签上一个名字许下一份承诺。10月28日,由楚天都市报联合武汉市文明办、武汉市城管局等单位发起的“告别车窗抛物”万人签名活动在武汉三镇同时举行,近万名市民踊跃签名承诺。
在汉街主会场,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到签名墙前;刚会写字的小孩,在妈妈的帮助下签下名字;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加入进来……现场的两面签名墙,很快被写得满满当当。
2000多名志愿者加入劝导告别车窗抛物的行列。他们佩戴统一标识,走进公交车站、停车场、加油站,登上公交车,唱着三句半、念着顺口溜,用各种方式呼吁告别车窗抛物。在武昌光谷,在汉口江汉路,在汉阳钟家村,市民郑重签下承诺:“告别车窗抛物,从我做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城文明大行动全面开启。
社会各界热议“告别车窗抛物”
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张仲陶:
活动影响力已辐射到全国
“车窗抛物”看起来是件小事,实则是破坏环境整洁、威胁行车安全和生命安全的大问题。随手一扔,折射出的是市民的整体素质,影响的是城市的文明形象。“告别车窗抛物”报道,经央视聚焦报道后,影响力已经辐射到全国。希望每个城市,每个市民都能意识到车窗抛物这种不文明行为的危害性,并参与到“告别车窗抛物”的活动中来,使这股文明之风,在全国人民中引起更大共鸣。
武汉市文明办主任严宏:
文明从我做起,共建美好家园
“告别车窗抛物”活动,充分体现了文明行动的群众参与性。市民的参与,是文明行动的生命力所在。
城市文明建设,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每一个市民做起;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在这里,我们要一起大声呼吁,文明从我做起,共建美好家园。
武汉市城管局副局长朱建华:
车窗抛物陋习正在减少
“告别车窗抛物”报道,一呼百应,成为助推武汉城管革命有效的举措之一。“告别车窗抛物”活动发起以来,车窗抛物的陋习正在减少,城市的马路比以前干净了。有了大家的共同参与和爱护,这座城市的环境会越来越好,城市会变得更干净、和谐和漂亮。
武汉市交管局副局长高林:
让我们一起告别车窗抛物
车窗抛物,损害的不仅是环境卫生,还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车辆在正常行驶时,如果前方车辆里突然丢出易拉罐或餐巾纸时,很可能让后方车辆的司机在不及避让的情况下急刹车,造成意外车祸。当你想往车窗外抛垃圾时,请想一想你的举动已经威胁到了他人生命。让我们一起倡导马路文明,告别车窗抛物。
武汉市客管处副处长胡体斌:
我们将要求的士司机带好头
车窗抛物,抛掉的是个人形象、城市文明。作为大武汉的一个重要窗口,出租车行业更应在这个方面带好头,作出表率。我们不仅要求的士司机规范自身行为,不往车外乱抛垃圾,还希望他们能劝导乘客,共创文明,将出租车打造成宣传文明的流动阵地。同时也希望交管部门加大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力度。只要大家都积极参与,我们一定能早日告别车窗抛物,构建文明武汉。
专家学者评析
根本在提升道德文明
如何改正车窗抛物的行为?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冯桂林和武汉大学社会问题专家尚重生副教授都认为,杜绝车窗抛物,从根本上说,需要提高市民的道德水平。
冯桂林说,拒绝车窗抛物,要求市民有文明生活方式的意识并能上升为自律行为。政府可以组织公共交通从业人员和私家车主开展现代生活规范的大讨论、大教育,并进一步健全完善便民措施,对情节严重的车窗抛物者加大惩罚力度。
尚重生认为,要提升市民的公德心和文明素质,可以在每年车辆年审时,对车主进行培训和教育,对他们进行文明驾车的思想灌输。尚重生还特别强调“环境育人”。整个城市的环境好了,激起大家的“家园感”,就不会有人在公共场合随意抛撒垃圾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