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11月12日消息(记者 郑克姗)2012年2月27日,南宁市邕剧展示中心揭牌仪式在解放路新会书院隆重举行,标志着南宁市有了第一个以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让更多的市民在欣赏优秀戏曲的同时又能看到邕剧历史、行当、唱腔、服装和脸谱等文化信息的展示。
岭南奇葩绽放新会书院
踏进新会书院即可看到左右侧摆放着透明柜,陈列着华美的邕剧古戏服。顺着青石板路一路走进去,屋内古建筑式梁柱与观众席的木质座椅与舞台前采光的顶棚倒挂着三排油纸伞。让人感觉仿佛穿越了时光,走入了百年前的戏园子。
观众们喝茶水嗑着瓜子等待演出的开始,“长生殿”里,唐明皇和杨贵妃双双跪拜对天祈誓,让人感慨;《打闭门》中,武生们以大过山、跳椅、铲椅等戏剧绝活赢等满堂喝彩,令现场观众如痴如醉,叹为观止。
新会书院邕剧天天演的负责人邓小姐介绍,邕剧是南宁市特有的物质文化遗产。书院每逢周末和法定节假日都会有演出,演出内容有粤剧和邕剧。有时也会应多数观众的要求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平常会接受旅游团和个人的包场。
百年文化亘古流传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邕剧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宁,至今已近200年历史,是广西南宁独有的剧种。作为粤剧岭南派代表的南宁邕剧,在其艺术性质上更突显地方性和民族性,扮相优美、曲辞婉转、唱腔清新。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背景,展现本土戏曲文化魅力。
邕剧是南宁市古老的地方剧种,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且用邕州官话演唱,旧时称为老戏、广戏、五六腔、本班戏、本地班等,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邕剧。邕剧自形成以来,其班社足迹不仅遍及南宁周边,还遍及广东、云南、贵州各省及越南、柬埔寨等国,在桂西南和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
19951年1月,南宁市有关部门把街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邕剧团,并修建邕剧院(现南宁影剧院)作为剧团固定的练功和表演场所。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邕剧发展很快,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邕剧的剧目原来很丰富,约有五六百个大小戏。不幸的是,在遭受“文革”的冲击后,邕剧日渐衰微,甚至濒临消亡。
1969年,邕剧团正式解散,
2007年8月,南宁市邕剧团正式挂牌恢复。
2008年,南宁邕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南宁市还在解放路的新会书院设立了邕剧展示中心
如今,邕剧已作为地方传统戏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走在书院外车水马龙的闹市,一扇朱漆木门将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穿插。木门敞开,让百年神韵与现代时空来个完美的团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