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海南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首页   |  观点PK  |  海口建言  |  评论  |  名人堂  |  社会长焦  |  椰风视点
新闻搜索:
  广告热线:0898-66835635
 您当前的位置 : 草根酷评>名人堂>
李忠杰: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
李忠杰: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
来源: 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 时间:2012-11-12 11:16

本文摘自李忠杰新著《走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已经9年。十六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走向未来,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拓展视野,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观指导意义的认识水平

在自然科学中,描述一个物体,往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坐标系。同样,对一个理论地位和价值的认识,不能局限于这个理论本身,而要尽可能拓展视野,从比较广阔的时空范围加以考察比较。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价值,可以建立三个坐标系,把科学发展观放到这三个坐标系中加以考察和认识。

1、放在历史的坐标系中来考察,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实践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这个坐标系中,如果把实践发展当作横坐标,那么就要注意用历史的眼光,考察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如果把时代背景当作纵坐标,就要注意用世界的眼光,考察国际环境对我国发展的挑战。

在历史的坐标系中,中国30多年的发展无疑是一条快速上升的曲线(当然肯定不是直线)。中国的成就已经举世公认。过去,我们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现在完全可以说,我们的商品遍天下。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地方,都能找到“madein china”。

这种变化说明,通过改革开放,我们是能够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以往我们的发展方式,虽然已经有深刻的质的变化,但比较多的还是体现在量的扩张上:包括人力资源的扩张、资本投资的扩张、市场体系的扩张,产品从国内向国外的扩张等等。当这种量的扩张到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后,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新的环境条件的制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靠量的扩张来发展已经越来越困难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更加注意能源资源的保障问题。如钢材,我们2007年的产量已经达到5亿6千万多吨,多年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国内的矿石有限,大量的矿石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在原料和价格上必然受到国际的很大制约和影响。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发展的质量效益问题。我们的商品虽然已经遍天下,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三个缺乏:一是缺核心技术,二是缺自主知识产权,三是缺世界名牌。我国的出口商,大多是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90%是贴牌产品,很多要向人家支付专利费用。这种做法,在发展的初期是难以避免的。但到一定阶段,就要更多地考虑质量、品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等问题了。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发展的国际环境问题。当我们还没有发展起来时,国际上希望我们打开大门,通过投资中国获得更大的回报,并从中国获得更多的廉价产品。但当中国发展起来以后,他们便越来越害怕中国的竞争,出现了一种担忧、恐惧的心理。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就是这种心理变化的一个表现。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需要适当调整发展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比如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等口号,只能限定于某一特定的意义,而不能泛化。从更广阔的意义上,现在更需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所以,在历史的坐标系中,不同阶段的发展,会有不同的挑战。在贫穷阶段,如何发展起来,是最大的挑战;但发展起来以后,又遇到了一系列新的挑战。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之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新的挑战的战略思路、对策和要求。

2、放在理论的坐标系中考察,正确认识发展观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坐标系上的地位。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十七大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将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整合为科学发展观。二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集中在这个体系中。三是对科学发展观给予科学评价,并把它写入了党章。

对科学发展观与其他理论的关系,十七大实际上做了界定。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五句评价,有两句话说的就是这种关系。一是“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两个词。

这个问题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当然要纠正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错误倾向,但科学发展观本身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如果不能从政治上把握好这种关系,就有可能出现否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否定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倾向。对此,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警惕。

3、放在事业的坐标系中考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这一命题画龙点睛,把中国共产党几十年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基本经验总结了出来,把中国共产党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使命和任务集中地概括了出来。30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归根到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

那么,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科学发展观当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同时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起着指导作用。

从理论与理论,即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看,十七大报告做了一个明确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根据这样的界定,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与发展的阶段性相联系。它们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因而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它们又都与一定的阶段性相联系,所以,又会表现出一定的特点来。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则有一个指导范围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最初是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中提出的,有人就以为它只是在经济社会领域起指导作用。其实不然。十七大既说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又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后者的范围显然比前者更宽,因此,科学发展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一定要搞清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要充分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辩证思维,进一步提高把握科学发展观

内涵要求的领导水平

科学发展观中的关键词,除了发展,就是科学。这里的“科学”,当然不是指科学技术的科学,而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即坚持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发展。要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必须突出地强调辩证思维问题,坚持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简单化的倾向。

1、辩证把握第一要务的内在要求,坚持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们对发展的重要性,应该都很清楚了。但在新形势下,也有人对发展的必要性产生了一定的怀疑。所以,党中央一再强调三个“没有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三是“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国际地位没有变。”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他一再强调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强调“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当然,在新的历史起点所追求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能持续的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轨道上的发展。必须对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发展”: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所以,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要务,必须明确和把握这个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在科学、和谐、和平上下力气、做文章。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辩证把握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着力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

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一个重大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该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为谁发展,一个是靠谁发展。坚持辩证思维,首先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为谁发展?我们的答案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说为人民服务,还是执政为民,还是以人为本,都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怎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发展,为人民谋利益,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为谁发展,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治国方略,立足于从根本上把国家治理好,从根本上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又要关心人民群众的日常疾苦,处理好治理整个国家与关心日常疾苦的关系。既要关心人民群众的日常疾苦,又要善于从这些日常疾苦中发现治国的课题,统筹加以解决。人民利益有大事,也有小事。抓大事有抓大事的方法,抓小事有抓小事的方法。两者可以并行不悖,更应该互联互补。抓大事,不要漏掉小事。抓小事,更不要忘了大事。要从小事中发现大事,更要通过抓大事来解决小事。这有点像绕口令,但就是大事小事的辩证法。不懂得这个辩证法,一方面,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熟视无睹,麻木不仁,酿成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可能陷于日常事务,忘掉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造成更大的问题。

为人民谋利益,还有一个如何整合人民利益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作为国家、政府和执政党,不能只代表一部分人和群体的利益,也不能哪个人叫得响就解决这个人的利益。对各种意见和要求要善于分析,辩证看待,从整体上把握。要正确处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长远与眼前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坚持原则与适当照顾的关系、政府扶持与自主发展的关系。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水平,要善于整合全体利益,兼顾各方利益,真正代表好、发展好、分配好、实现好、维护好各方面的利益。

以人为本的另一个问题,靠谁发展?十七大报告的要求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主体”这个词。十七大报告有11处用到。其中4处讲到人民的主体地位,一处讲到党员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大大增强,放开搞活,解放了生产力。事实证明,凡是主体性强的地方,经济就发展较快,社会就比较有活力。按照十六大要求,我们要继续“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为谁发展与靠谁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为人民发展,就必须依靠人民发展,靠人民自主发展。而不是代替人民发展,更不是将发展的成果归到个别部门个别人的手中。

3、辩证把握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把握这个要求,首先要坚持重点论与全面论相结合的思想,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处理好总体布局中各个方面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作出了规划和部署。2005年,随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所以,十七大与过去党代会的报告相比,专门增加了一个社会建设部分,就是按照这个布局,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和工作的。

在总体布局上,还有一些理论问题可以继续研究。如四个建设如何与四个文明相对应的问题。我们已经说了四个方面的建设,又说了四个方面的文明。但四个建设与四个文明是不是都对得上号?三个能对上,还有一个对不上。社会建设有没有一个社会文明相对应?生态文明又有没有一个生态建设相对应?这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无论整体布局怎么表述,都要记住辩证思维。坚持用全面的眼光、整体的眼光,系统的眼光,看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看到系统的整体性,防止任何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像毛泽东说的,学会弹钢琴。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既要照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解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要重视次要矛盾。顾此失彼不行,顾彼失此也不行。

4、辩证把握统筹兼顾的内在要求,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什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十七大报告又增加了三个统筹。说全了,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社会主义的一个优越性,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去年的抗震救灾,充分显示了统筹兼顾的重要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大事、办快事、办难事的能力。

对统筹兼顾,也有一个辩证思维的问题。比如,要辩证把握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人类社会始终都是在均衡与非平衡的辩证统一中发展前进的。理想的目标是实现有序、均衡直至和谐,但也要客观认识和灵活运用现实中的非均衡现象。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台阶式”发展、不要吃大锅饭、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等,都是通过均衡与非均衡的转换而促进社会更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解决一些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均衡。但这决不意味否认一切差别和非均衡的合理性,甚至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否定邓小平理论,又回到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体制中去。

统筹兼顾,还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统筹兼顾,当然要适当地运用政府和行政手段,但要注意,我们现在讲统筹兼顾,与50年代讲统筹兼顾已经有很大不同。计划经济条件下讲统筹兼顾,是完全靠行政手段,甚至搞一平二调。而现在讲统筹兼顾,是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统筹兼顾,是必须尊重和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统筹兼顾,必须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护发展自主权和积极性的统筹兼顾。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必须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防止向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倒退。

三、求真务实,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水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好现实问题。

1、坚持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始终是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前进的。如果没有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伟大成就。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仍然需要解放思想。十七大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它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二中全会、中委班上,胡锦涛同志都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的六条要求中,第四条就是“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在2012年的“7.23”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现在的难点在于,到底在哪些问题上解放思想?

从大的来说,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思想解放不解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据,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凡是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都要调整,都要转变,都要解放。

二是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认真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至于具体哪些观点不合时宜?哪些思维需要突破,要从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什么思想障碍,就解决什么思想障碍。有什么实际问题,就解决什么实际问题,真正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规划。

2、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已经得到认真的贯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比如环境问题、收入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都是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可能一下子都得到解决。但无论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要紧扣本地区本部门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花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科学发展信心。

比如环境问题,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完善节能减排法规和标准,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3、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正确处理中国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十七大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必须进一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掌握中国在世界变动大环境中的主动权。

为此,需要坚持辨证思维,以正确的举措妥善应对中国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善于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一是处理好国际与国内的关系,立足于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立足于扩大内需,拓展国内市场;同时又适度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积极寻找和扩大新的市场和商机。

二是处理好挑战与机遇的关系。在应对挑战的时候发现和抓住机遇,在抓住机遇的时候要防范可能的挑战,及时巩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并力争掌握更多的国际资源、能源和市场控制权。

三是处理好当前与未来的关系。在国际金融危机当中,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多采取了大量促进经济增长的举措。这对走出危机是有积极作用的。但这些举措,现在又正在出现新的另外一面的消极影响。所以,在采取任何重大措施的时候,都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防止在解决这一面问题的时候出现另外一面的问题。

四是处理好维护国际合作与改造国际秩序的关系。既要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一道,共克时艰,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同时又要抓住机会,揭露陈旧过时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的弊端,提出改造这种秩序的建议,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主动参与到制定新的国际秩序和规则的过程中去。

五是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既要改善和稳定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又要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不仅政治上很多是我们的老朋友,多年来在很多问题给了中国以坚定和一贯的支持,而且在经济上,有着丰富的战略资源、广阔的潜在市场,对中国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除了教育、管理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外,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和机制。目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的问题,关键是机制体制还没有理顺,经济杠杆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制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各级政府、企业、单位等,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决定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进一步。

具体来说,要继续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完善土地、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水、电、油、气、土地等价格,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资源使用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对紧缺资源,要征收高额税费,用经济杠杆促使其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对环境污染,应加大惩罚的力度。对各种假冒伪劣现象,应全力打击,不能有任何放松和姑息。

在一定意义上,财税体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枢纽。无论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发挥财税制度的配置、调节、引导、约束作用。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财税体制是引导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指挥棒’。只有真正建立起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才能合理引导企业和政府行为。”所以,温家宝总理把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作为打好改革攻坚战的三项内容之一。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一些调整和探索的举措,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这种尝试很有启迪意义。

为了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定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决心,坚持改革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对现有的政策、制度、办法进行认真清理,好的要坚持,过时的要废止,不全的要完善,抓紧研究制定新政策新办法,力求在重大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5、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十七大在结束语部分强调“四个一定要”,其中之一就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在2007年12月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有一段讲到这个问题,并列举了九个可能发生的事情,要求有“足够估计,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了四个挑战、四个风险。

近年来,我们应对各种灾害的表现和能力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赞誉。

但是,我们在应急救灾方面需要研究的课题还很多。总结经验教训,需要进一步提高应急救灾的水平。十七大前,我们在给中央的调研报告中提出若干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进一步加强应急救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包括:是否可以考虑统筹建设一支国家应急救灾专业队伍,将传统单一的消防队伍改造成为防范水、火、气、爆、化、震、塌等多种灾害的综合性救灾队伍,能在全国范围内随时调度,形成一个专业分工、部门负责、相互配合、综合调度的救灾队伍体系:是否应加强救灾技术的研究、救灾设备的研制、救灾队伍的训练、救灾方案的演练、救灾队伍的调度等等,做到凡遇任何灾害,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调遣专业队伍,以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高效快速完成应急救灾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事故的损失。这些建议,现在还有必要再提一下,以便更加充分地做好今后的防灾救灾工作。

6、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多年来一贯的要求。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要求全党:“实事求是,不尚空谈。”邓小平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江泽民同志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所有领导干部都要求真务实,少说空话,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专门论述了发扬求真务实精神的问题。强调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狠抓落实。

在干部问题上,要继续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引导干部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能否正确用人,有着重大的导向作用。用人不公平,就会助长各种歪风邪气,挫伤那些真正干工作、作贡献的人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危害党和国家的大局。所以,一定要使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批评和惩戒。要特别注意提高选拔任用干部的公信力。坚持准确地了解干部、公正地使用干部、科学地配置干部。鼓励干部正派做人、实在干事。

(编辑:陈肖梅)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