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土房住洋楼,拆迁户们搬新家———
记者走访海口部分安置小区记录百姓的“乔迁诗”
见习记者薛源本报记者张中宝实习生钟瑜
昨天中午,海口海甸溪改造安置小区水岸阳光小区,拆迁安置户张先生一家正在吃午饭,餐桌上摆着丰盛的菜肴。
张先生一家是第一批在海甸溪改造搬迁协议上签字的拆迁户,今年是他们搬进这个新建安置小区的第二年。看见记者来访,他热情地带着记者参观他家的新房。“这是以前老房子的照片,你看,当时多旧,现在新房多好。”张先生指着墙上贴满的照片说,自从搬到了水岸阳光小区,朋友们常来他家做客,他的家里越来越热闹。
其实,幸福的笑脸并不仅仅在张先生的脸上绽放,随着海口城中村改造,许多原来脏乱差的城中村变成了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当地的村民也变成了城里人,而且大部分人因为获得拆迁款而兑现了财富,变得富裕起来,幸福生活也随之而来。
记者目击:拆迁拆出新生活
“来回游走的商贩、满地乱流的污水、成堆发臭的垃圾以及各种各样的治安案件,现在都没有了。我儿子也带着女朋友回家了。”听说有记者采访,张先生的邻居杨女士也兴奋地跑过来。
“说心里话,签订拆迁协议的时候,我们内心也在斗争。”她告诉记者,辛苦半辈子盖的房子,说拆就要拆,心里真有些不舍。而且当时还怕拆了房子,自己没有地方住。
“不过,拆迁办的工作人员打消了我们的顾虑。”杨女士说,拆迁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她,他家也在旧城改造的区域内,“告诉我们政府会对我们负责的,也会给我们补贴和过渡房,请我们不要担心”。
因为租住的过渡房离原居住地不远,杨女士见证了水岸阳光小区的整个建设过程。她说,好像没过多久,原本杂乱无章的旧房就不见了,一幢幢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的高楼拔地而起。
“当第一次走进自己被安置入住的水岸阳光小区时,我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区设计新颖别致,充满了浓郁的现代气息,休闲设施一应俱全。跟原先的老房子比,这里简直太漂亮了。”杨女士激动地说。
事实也正如此,因为水岸阳光小区地处江岸、环境优美,小区的房屋很好出租。部分和杨女士一样选择产权置换,分得多套住房的拆迁户,都把闲置的房子租了出去。算起拆迁账,杨女士高兴劲溢于言表。她说,如果不是拆迁,原来那栋每逢下雨连路都不好走的老房子,肯定租不了多少钱,而自己住着也发愁,“搬进新房后,我儿子还在楼下租了个店面做生意,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拆迁户期盼:破解“拆迁暴富”魔咒
在享受幸福新生活的同时,一些拆迁户也向记者反映了自己的烦恼与期盼。
“很多老邻居把拆迁房换成现金,他们拿到那么多钱,尽管变得富裕了,但有时候也很苦恼。”海口玉沙村安置小区的陈其琼告诉记者,拆迁安置后,很多邻居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打理这笔财富。“尽管社区里有不少文娱活动,但是仍有少数人在拆迁款面前变懒了。原来出去打工赚钱的村民,有的人现在变得无所事事,靠打牌打发时间。”
对此,有专家解读说,党和政府关注老百姓切身利益,让拆迁户得到相应的补偿,是历史的进步,执政能力的提升。然而,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却出现了“拆迁暴富魔咒”:由于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乡镇有所变革,拆迁户一时无法适应身份的瞬间转变,少数人因为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精神空虚难免,以致出现赌博等丑恶现象。另外,社会对这一群体缺乏足够关注,那些“暴富”的村民中,有的或者无业可就,或者干脆就不愿再从事辛苦的工作。
专家认为,针对这样的现象,政府应建立起相应的培训、引导机制,不妨转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拆迁户过得“幸福”,而不是单纯地过得“富有”。一方面,政府在拆迁款发放方式上,可以改变简单直接的“一次性巨额发放”,借鉴国外思路对拆迁户进行理财、创业、保障等方面培训,并积极推出就业岗位,让这些拆迁村民有事可做;另一方面,把工作扩展到拆迁户“心理疏导”上,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关心拆迁户的精神世界,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化解,帮助他们适应从农民向城市人的身份转变。(本报海口11月14日讯)
11月12日,在海口市盐灶廉租房小区,乐呵呵的老人与孩子。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张茂摄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