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储蓄率位居前列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储蓄率超过50%,这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国内消费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当前,中国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双重挑战,提振内需、扩大消费已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专家认为,应当逐步降低当前过高的储蓄率,优化消费金融环境,努力提高居民生活保障,让他们敢于消费、主动消费,从而加速中国经济走出低谷,推动经济转型。
储蓄率长期位居世界前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已严重失衡。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进行分析,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对于中国长期保持高储蓄率的原因,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本报记者分析:第一,储蓄跟文化有关系。亚洲人有节俭的习惯,亚洲国家的储蓄率都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第二,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很多人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未来不时之需,比如用来解决失业、医疗等方面的问题;第三,我国的消费金融不够发达。在当前情况下,我们目前可能要攒二三十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如果消费金融很发达,可能就不需要储蓄,而是用信贷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消费,这样就可以降低我们的储蓄率;第四,国内的消费有一些被低估了。因为目前有很多服务类的消费不在我们统计范围之内,或者很难精确的统计,比如像租房子的开支也是重要消费内容,但目前却很难在税控范围之内。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