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财经股市>

中资银行集体否认“伦敦大撤退” 英方称其坏账多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2-11-27 09:55

  中资银行集体否认“伦敦大撤退”

  伦敦当局回应本刊称,中资银行被拒主因是“背负坏账多”

  11月15日,中国工商银行新闻处处长汪振宁就10月底英国《金融时报》一则题为《中资银行逃离伦敦的强硬规则》的新闻回复《中国经济周刊》称,未曾听说这样的信息,“工行内部也没有撤离打算。”

  上述报道称:中资银行在近日致函英国财政部表示,不公平的监管和严厉苛刻的流动性规则促使它们转移业务,与此同时,中国大型国有银行正将大量的欧洲业务转往卢森堡,以逃脱伦敦金融城较为严格的监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多方采访发现,事实并非全如报道所言。

  交通银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笑称,“中资银行”只是文章的噱头,“本行目前尚未在卢森堡设立分行,更别说业务转移。”

  记者查阅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海外分行及分支机构的信息,发现其同样未在卢森堡设立任何网点。目前,在卢森堡设有分行的中资银行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两家。

  关于中资银行递交的函件,记者联系英国财政部,对方表示不愿透露更多细节。汪振宁称,联系相关海外部的工作人员后,未曾听说过这样一份函件。

  11月上旬,记者联系伦敦金融服务管理局,对方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中资银行在伦敦难以获得银行牌照和被拒绝设立分行的主要原因,是这些银行在母国背负着较多坏账,中资银行及其监管还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

  中资银行的海外之路

  截至2011年底,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的境外资产超过4万亿人民币,分支机构1259家。而2006年同期,该数据仅为90家。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便是国际化,是为了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分散风险、加快战略转型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是银行发展的主观需求。同时,随着中国企业为突破发展瓶颈,纷纷投向境外市场,客户的海外需求决定银行服务供给。

  然而,从封闭走向开放,银行的国际化之路注定不平坦。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下称“标普”)于今年8月发布公告称:截至2011年底,多数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占其总资产的比例均不到10%(欧美同业海外收入比例约占35%以上)。

  “就目前来说,中资银行在境外的业务还是比较不活跃的。”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例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其中来自中资银行的贷款较少,主要还是通过欧洲的金融服务业来进行融资,中资银行的参与度还是不够。”

  面对中资银行目前的困境,记者致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经济顾问、留英华裔经济学家姚树洁,他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称,中资银行境外业务瓶颈主要有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国际化人才,二是文化融入不够,三是银行定位难主流——与本土银行相比,网点少的极大劣势使得外资银行很难成为当地的主流,因此扩宽海外市场应该作为本国银行体系的补充,而不是首要业务,至少现阶段是这样的。

  中资银行必须“走出去”,也必须国际化,但现阶段作为探索初期,唯有逐步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适应综合化经营,适应利率市场化,适应金融脱媒化的战略要求,才能最终成长为一个世界级银行。

  中资银行的伦敦之痛

  中国银行作为最早“出海”的中资银行,早在1929年便在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开设了伦敦经理处。中国工商银行作为近几年境外发展最为迅速的银行,也于今年4月在其伦敦金融城的新办公楼内举办乔迁新址的庆典。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及中国建设银行在伦敦也均设有分支机构。

  “撤离”一说虽然被中资银行一一否认,但中资银行在伦敦——这个世界最为活跃的金融中心的发展一直缓步前行,从银行牌照的发放到建立附属公司都如十年磨一剑。

  中国工商银行(伦敦)有限公司(下称“工行伦敦”)用了8年的时间,把伦敦代表处升级到一间附属公司。但对于在伦敦设立分行一事则被不断搁置和回绝。对此,建行伦敦的执行董事萧少林也曾公开表示:“英国是一个监管非常严格的金融市场。”

  子行与分行的本质区别在于,子行的监管方式等同于本地银行由东道国决定其透明度、缓冲资本和流动性资本,相比于由母国监管的海外分行而言有着相对严格的监管。而欧美近年盛行的“子行化”,主要针对的便是被认为监管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极大程度地限制了银行境外经营活动的主动权及业务开展的灵活性。但对于美资银行等其他外资银行在伦敦的顺利进驻,以及伦敦愈发严苛的监管,“歧视性政策”便成为了本次舆论的焦点。

  对此,刘胜军表示:“伦敦银行林立、竞争充分,作为一个全球化市场,目的是吸收尽可能多的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服务,进而帮助伦敦成为最为活跃的金融市场,所谓的‘歧视性政策’和其目的背道而驰,真假也就很好分辨了。中资银行应该在某些方面还未能达到英方的监管要求,才会使这样一个相当开放融合的城市对我们说‘不’。”

  虽然在1998—2005年,上述中资银行都曾进行过整顿,但大量注入资金虽然化解了破产危机,却将坏账转移资产管理公司。国际清算银行(BIS)曾公布数据,2004年一年,中国注入银行体系的资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0%~24%,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政府救助银行行动。但注入资金不代表遗留的坏账也一笔勾销。

  中国银监会的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底,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05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据比新西兰的经济规模还大。

  不过目前,中资银行海外资产的信用质量仍保持良好,截至2011年底,不良贷款比率仍远低于 1%。

  姚树洁认为,伦敦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监管标准是适用于所有参与到金融活动的机构的。中资银行国内受到政府强烈的保护,但在国外就必须面对激烈的竞争。

  很多中资银行认为英国政府在流动性管制方面较强。英国的很多银行就是在金融危机前拥有过高的流动性和过高的杠杆,导致了今天被动的局面,现在政府要降低杠杆、缩小流动性,也是为了防止银行再次陷入面对金融危机这样的过大的金融延伸物,过大的贷款没有支付保证金。

  中资银行不缺乏资本,多一些流动性的管制,并不是坏事。相反,中资银行应该从监管里面学到教训和经验。

  我国银行开展海外业务时间较晚,2006年开始才真正加快“走出去”步伐,时值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备受此次危机侵扰的伦敦加强了金融业监管,可以理解中资银行也应该适应它,并且切实反映到国内的银行监管。

  英国当局也回应称,非常重视与中方的合作。英国财政大臣George Osborne也公开表示要着力提高伦敦作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地位。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赵磊] [编辑:聂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