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中心的海南黄花梨艺术品吸引不少宾客参观。本报记者 李汉仁 摄
海南馆的贝雕产品精美绝伦。 本报记者 黄一冰 摄
380万的黄花梨罗汉床,“巨无霸”海底贝类砗磲,纺织艺术的奇葩黎锦,图案形象动人的苗族发绣……有谁能在一天内领略海南的风情、文化和民俗特产?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给了海口市民这样的机会。昨天,记者来到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的各个展馆,为市民们提供“逛馆宝典”。
□本报记者 陈小萍
走进A馆展区,中间位置的海南馆,犹如一只飞翔的大鸟。“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分布在该馆的左右两侧,蓝白色调更是呼应主题。围着该馆走一圈,海南元素尽显风情,一处名为“国宝海南黄花梨”的展位吸引了许多与会代表、工作人员的驻足,不少人发出赞叹声。
“俗话说,‘世界花梨看中国,中国花梨看海南’,这些都是真正的花梨木。”该展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海南黄花梨是稀有珍贵树种,百年成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中国明代和清初宫廷皇帝御用家具等首选木材。
记者现场看到,该展区中的黄花梨,纹理清晰、手感温润,而且清香四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些展品中,单价最高的是380万的罗汉床。“我们选择在泛珠大会展览展出黄花梨,也是想让外来的客人看看我们的海南元素,并且教他们怎么辨识黄花梨。”
海南元素:380万黄花梨“坐镇”展区
人们赞美头发的美,常用“秀发如云”“金发垂肩”等赞誉,谁能想到用头发作线绣成各种精美工艺品?在位于B馆的五指山展区,记者见到了这些有着浓厚民族风格又带着海南风情的发绣。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发绣源于唐朝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具有独特的浓厚民族风格的海南苗族发绣,以五指山苗族少女的头发代线绣制,由于头发坚韧光滑、色泽经久不褪,利用其本身黑、白、灰、黄、棕等自然色体的色泽和细、柔、光、滑的特性,运用滚针、缠针、接针、切针等不同针法刺绣而成。每一幅发绣作品,从搜集头发到制作完成需要数月乃至一年时间。
“我们的苗族发绣与粤绣、湘绣、蜀绣、苏绣不同,它有耐磨、耐蚀、不褪色、利于收藏等特点,是海南少数民族工艺品中别具一格的精品之作,可堪称艺术奇葩,希望参展观众能多关注。”
海南工艺:苗族发绣望关注
作为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黎锦在此次展览中必不可少。
位于B馆的省会经济圈展位,专门设置了一个黎锦展台供观众参观。记者仔细观察,这些黎锦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
据介绍,历史超过3000年的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海南岛正是因为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黎锦就是海南的文化瑰宝,这些黎锦图案就好像一个个记载黎族文化的符号,黎族妇女们用她们的手,将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用一张张的织锦形象生动地记录了下来。如今我们展出的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智慧。
海南文化:“活化石”黎锦展示智慧
海南特色:海底贝类砗磲好珍贵
不管是外地客人还是海南本地民众,今年都有眼福了。除了能在展馆看见价值380万的黄花梨,还可以目睹堪称软体动物中的“巨无霸”砗磲。
记者在位于海南馆中央的某展位看到,这里摆满了形状各异的砗磲工艺品,有的叫观音像,有的叫蜥蜴,还有的叫释迦牟尼。该展区负责人李老板介绍,砗磲是深海最大的贝类,壳体壳超过2米,壳重可达300公斤。“砗磲可以称为是软体动物中的‘巨无霸’,它的名字始汉代,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之沟槽,其状如古代车辙故称砗磲。”
李老板告诉记者,砗磲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珊瑚礁中,全世界只有6种,我国仅台湾、海南、西沙群岛等南海岛屿有少量分布。1993年,砗磲被列为“世界稀有物种”加以保护。
“这个可以称作海南特色高端礼品,除了珍贵,它还是强身健体、抗衰老及防治骨质疏松的良药,长期佩戴还可以增强免疫力。”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