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吹号。(作者:杜颖 翻拍)
海口网12月10日消息 近日,海南省海口市琼山三小的师生们在紧张地筹办着百年校庆活动,三小成为海南自民国以来延续至今为数不多的跨入百年门槛的小学之一。她的独特还在于,见证历史的风云,在70多年时光里,她始终与“公庙”联系在一起——温暖的季风拥着海岛不肯离去,壬辰年的冬天来得好晚。
被古榕翠竹掩映的校园,散发出岁月的沉香。海口市琼山三小的师生们在这个冬日里,热烈地筹办着百年校庆活动,三小成为海南自民国以来延续至今为数不多的跨入百年门槛的小学之一。她的独特还在于,见证历史的风云,在70多年时光里,她始终与“公庙”联系在一起。
晏公庙:百年小学的“出生地”
琼山三小,要从一间祠庙讲起。这座叫“晏公庙”的祠庙里,满载了三小成长的岁月。据民国《琼山县志》记载,晏公庙是为了纪念元代一个叫晏成儒的人,晏成儒是江西清江镇人,元初曾为官,后“谢病归,登舟即逝,时灵显于江河湖海,舟行顺风,叩之即浪平风息。”后来至明朝洪武年间,晏成儒被诏封为显应平浪侯。府城晏公庙最早建于下田村,民国初年移建于子城小北门(今绣衣坊)内。
如今,晏公庙和府城街巷里的其他祠庙一样,成为晾在现代街区里的一幅古画,泛着历史的醇香。现在的晏公庙已经由绣衣坊的住户捐资修葺多次,庙墙一侧刻着大篇幅的捐资名录,庙后紧挨着的就是琼山三小的新校园。修缮精美的晏公庙现在是老人之家,成为忠介社区给退休老人休闲娱乐的地方。
晏公庙里当年的小私塾,也被这里休闲娱乐的老人们津津乐道,它正是琼山三小的前身。
胡昌史:当了26年“校长”的私塾先生
晚清风云变幻,历史的波涛卷动南海,也涤荡着中国的旧式教育。
琼岛北岸,琼山府城,小北门内的村民尚未望到战争的阴云,靠织衣刺绣谋生的人家,有了到学龄的孩子,都去拜胡昌史为师。
对琼山教育颇有研究的海南省文史专家王俞春回顾了当时的一些办学历史: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琼山县少部分的社学、义学、书院开始引进西式教育改办小学堂。191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海南各县对教育进行了大幅改革,相继开办了一批高等小学和初等小学。
这些改革也影响到了绣衣坊的人们。
适龄的孩子上学的越来越多,胡先生原来上课的地方捉襟见肘,村民们自发商议,便想到了晏公庙。晏公庙当时前后四间,一线排开,每两间中间都隔有庭院,地方宽敞,村民们决定,前两间供大家祭拜求福,把后两间让出,帮先生把私塾开办起来。1912年元月,私塾掌教人胡昌史在公庙里“开课”了。
晏公庙虽檐雕壁绘,但教学设施简陋,据在晏公庙读过书的80多岁的阿公孙邦浩说,私塾里的小学童每天都要自带小板凳,用棉布包着书去听先生讲学。
晏公庙里讲的是国学。修身、读经、作文、习字,千年的古训在公庙里传承,一个老先生,几十个小学童,厚重的木门内,老先生摇头读经,小学童捧书念经,眼睛却被庙里墙、梁浅绘的花鸟虫鱼吸引,惊奇着小小的庙堂竟能容纳乾坤万象。
“村民把祠庙让出给了孩子读书,可见琼山人对教育的尊崇。”王俞春说。
一“出生”就与庙有着渊源的读书之地,不免让人浮想联翩,而从1912年至1938年一直担任掌教和校长的胡昌史有着怎样的际遇,也是三小师生们一直想追寻的故事。可惜的是,经过多方查询,胡昌史其人史料不详,“经过多年寻访,创始人胡昌史的后人,也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令学校倍感遗憾的事。”琼山三小现任校长吴成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