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变身公立小学
民国15年(1926)前后,晏公庙里的小私塾被县政府“改组”,私塾变身第十五民国小学,公庙后面的几座茅草房也被纳入学校范围,规模得以扩大。
民国小学上什么样的课?据《琼山县志》记载,小学在学科上已普遍增设了三民主义及党义、童子军操等,在思想方面主要向学生灌输“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以
及“自由、平等、博爱”等道德观念,但在教法上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
王俞春先生说,民国28年(1939),日军铁蹄踏进海岛,战争阴云密布,日军所到之处,摧残掠夺,烧毁的学校不计其数,琼山教育也遭受重创,国民小学因战争而停办。
烽烟平落,桃李芳香四溢街区
十年烽火,琼岛大地苍凉萧索。
人们内心累累的伤痕需要时间慢慢平抚,但教育不能有片刻的等待。
1950年海南岛解放,广东省文教厅将琼山县教育的恢复工作摆上了重要日程。第十五民国小学正式恢复办学,同年更名为树人小学,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新希望。
副校长陈恒灿从档案夹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张泛黄破损的地契,这是一张广东省政府地政局于1950年拨地给学校的《土地所有权状》。陈恒灿说,到1960年,因教学发展需要,广东省又将学校的面积进一步扩大。
85岁的翁忠恒老人回忆,解放后新小学多了起来,学生也多,因为没有足够的教室,还在三圣庙、三城会馆等处分设了不少教学点。三圣庙位于马鞍街达士巷2号,与晏公庙仅一街之隔,三城会馆在离晏公庙很近的忠介路。于是,一所小学,便桃李芳香满街区。
然而,芳香的夏日忽然辞别,仅留满目黄叶飘离。
“文革”袭来。
“三小在没有师资的情况下竟办过中学,不可思议。”打开记忆的闸门,陈恒灿讲到一些“奇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三小在停课一年“闹革命”后,为了做好“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的上级指示,改名为“红城小学”,并由六年制小学改为五年制,附设初中班,被称为“戴帽中学”,由于师资严重不足,教学质量很低。
本身就处于半瘫痪状态的学校,在文革十年的风雨飘摇中动荡不已,文化课教学被极度削弱。“没有统一课本,教材是毛主席语录,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学到文化基础知识。”已退休的老校长林明晔说。
辉煌记忆,连续八年全岛第一
肃清文革“旧账”后,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降临在三小的头上。1978年,琼山县将琼山县小学(即现琼山三小),和灵山“五七”小学、红旗中心小学,一并定为县级重点小学,加强了人员配备,抽调有经验的教师前往任教。
与另两所小学相比,三小的优势在于,其位处琼山县府城镇中心,校址就在琼山县委县政府百米开外,有优越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生源。1982-1990年8年时间,琼山县小学考入海中的升学人数连年居全岛第一,一时间无人能及,这期间还发生了颇有意思的“抢印现象”。
三小教务主任薛才统说,“因为教学质量突出,本校很多教师都被调去参与教育大纲的编写和考卷的编题工作,琼山县小学日常普通的习题都炙手可热,每逢期中期末考更是不得了,全岛各地的小学前来争抢印刷三小的习题卷子,门庭若市,琼山三小也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走上了高峰。
晏公庙一直静守着琼山三小的岁月流年。到1980年代后期,小学生们全部已在新建的楼房里上课,三小教师的办公地和宿舍区仍旧设在晏公庙。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