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1100公里,仅见长江江豚177头次——江豚或接近“功能性灭绝”
航行一个月,行程1100公里,白鳍豚一次也没看见,而江豚也只监测到了不足300头次。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队昨天抵达上海,考察行程已完成2/3,尽管最后统计数据未出,但江豚“功能性灭绝”的红灯显然已经亮起。
长江江豚是否已“功能性灭绝”?考察队副总指挥王克雄一直不愿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从他给出的一些数字里,不难找到答案:1997年的考察,观察到的江豚数量接近4000头;2006年考察时,这一数字已经锐减到1800头;今年,在武汉-上海江段近1100公里的单程航行中,科考队目视观察组共发现江豚177头次,声学观察监测到江豚86头次。
他提到,以前科学家认为,江豚种群数量如少于1000头,就应该算是功能性灭绝,而现在这条警戒线下调到了500头。
即使以“500头”的标准来衡量,江豚的物种存续也不容乐观。在过去一个月中,科考队员每天早上7点观察到下午5点,同时一套水中声纳装置拖于船后,用来聆听长江深处的江豚叫声。所谓“头次”,即队员看到、声纳听到的江豚次数——可能同一头江豚被看到了两次,或既被看到、又被听到。
“准确的江豚数量要到考察结束后,处理完全部数据才能得到。”王克雄告诉记者,虽然两艘考察船的监测范围基本可覆盖长江江面,但肯定不会找到所有的江豚,所以实际江豚的数量应该比发现的多一些。
但能多多少呢?在长江干流上,湖口-安庆江段的水域是目击江豚数量最多的区域,一天发现了45头次江豚。“这里是江豚传统的分布密集区,因为这儿没有通航的夹江、汊江、洲滩水域比较多,并且水深足够江豚活动。”科考队成员、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江豚项目官员张新桥介绍,从芜湖江段往下,江豚数量陡然减少,因为船舶、码头明显增多。
航道的繁忙程度与江豚数量成反比,似乎成了一条规律。到了上海江段,长江两岸港口密集,几乎不见自然景观,科考队只发现了3头江豚。“2006年,我们在镇江-江阴段发现了40头次江豚,而这次只有13头次。”张新桥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水域半小时统计到的货船高达88次,较6年前大幅上升。
王克雄解释,密集的航运,会惊吓到江豚,使它们躲避在一些支流、汊道中,整个大种群就会被分割成几头、十几头的小种群,“这会使种群间交流减少,加速江豚的种群退化。”这次,科考队就发现,一些无航运负担的长江支流成了江豚的藏身之地。不过,江豚生存的水深至少需要4米,河小水浅,也为江豚带来生存隐患——今年上半年,长江中游的反季节超低水位,就使不少江豚被困湖汊,死亡数量比往年猛增一倍多。
作为长江中的旗舰物种,江豚没有天敌,它的数量锐减,直接指示长江生态系统的恶化。科考队一路上也对渔业资源进行监测,发现长江干流中鱼类种群也已明显减少。身处食物链顶端,如果水中有毒,也会富集到江豚体内,最终引起其中毒死亡——洞庭湖就曾发生过因农民撒药灭草,结果农药流入湖中使鱼儿中毒,江豚因食毒鱼而亡的事件。
尽管长江干流已设立了7个江豚自然保护区,但保护力度却十分有限。比如,保护区的航运就未受限制。王克雄解释,船运一多,且路线不固定,就使江豚易受船桨误伤。更重要的是,水上作业发出的噪声,与江豚母子沟通的低频声纳接近,而小江豚若在半岁之前离开母亲,就难以存活。
据悉,科学家正积极推动《航道法》的出台,希望在保护区设立固定航道、限制航速,为江豚留出一定的巡游空间。例如,镇江就利用江心的沙洲划定航道——这招非常有效,镇江-江阴段发现的13头江豚中,有8头出现在镇江保护区。
此外,迁地保护也使江豚数量略有增加,如长江石首天鹅洲保护区的江豚数量逐年可增加3-4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