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南乐东佛罗镇的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南海网记者李晓梅摄)
白沙河谷内的母系屋景观。(南海网记者李晓梅摄)
黎族文化受关注海南掀起一阵“白沙河谷”热
“白沙河谷”是乐东一位农民出身的退休职工袁金华用近30年时间,花了毕生的积蓄和家产打造的本土文化乐园,陈列了3800多件从古至今生活在海南的黎族、苗族、汉族人的衣物、饰品、农具、器皿、文字、图画等等。正是这些藏品让袁金华背负了一身债务,让他的传承黎族文化之路一度面临困境。
今年8月,中央和海南省内媒体报道了乐东私人博物馆“白沙河谷”在发掘、收藏、展示黎族文物方面的努力和影响,得到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主要领导特地就报道作出批示:要求抢救发掘保护展示黎族文化。这对袁金华和他的白沙河谷来说,无疑是一道新的曙光。
“媒体的报道让海南掀起了一股‘白沙河谷’热,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都来到这里参观考察,并给与了莫大支持和鼓励。”袁金华说,这段时间,海南省文体部门安排省博物馆、省民族博物馆等的专家对白沙河谷的藏品进行登记鉴定,并做出了扶持的评价;乐东县委县政府拨款为白沙河谷安装了空调和监控设备以更好的保护文物;乐东县已经把保护和发展白沙河谷列入了明年的重点工作,并安排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准备制定一个可行性报告,通过合适的方式,保护好、展示好、发展好白沙河谷……谈起这些,袁金华一脸欣慰。
白沙河谷内的美景,每一处景观都有其含义。(南海网记者李晓梅摄)
在白沙河谷内,有一件像大树墩子一样的展品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标识牌上介绍:“男根”,也称石祖塔,重200斤,是新石器时代海南黎族男性崇拜物。(南海网记者李晓梅摄)
白沙河谷内的“呆桥”,袁金华说,谷内的“笨门”、“愚门”、“歪桥”等名称代表了他自嘲的心态。(南海网记者李晓梅摄)
白沙河谷内的一池冷泉,被袁金华称为这里的“生命之源”。(南海网记者李晓梅摄)
海南乐东县的旅游地图也把白沙河谷作为旅游景点清晰地标注出来。(南海网记者李晓梅摄)
白沙河谷如何发展?或打造成文化旅游景点
此前,袁金华一心想把小小的文化园打造成景点,从而实现以园养馆的目的,但由于资金有限,他的这个计划进展并不如意。如今,政府部门参与扶持,对袁金华来说,又离自己的心愿近了一步,因为政府部门在调研中,对白沙河谷将打造成文化旅游景点进行了论证。
“我最关注的是白沙河谷以后的最终归宿,只有政府主导才能把这些代表数百万海南百姓文化情结的文物保护好、展示好、传承好。”袁金华说。
如今,白沙河谷有了越来越多的“身份”,如已经成为三亚学院黎族文化研究基地、艺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乐东县的旅游地图也把白沙河谷作为旅游景点清晰地标注出来。根据媒体此前的报道,乐东县方面计划把“白沙河谷”打造成文化旅游景点,成为抢救、挖掘、保护、展示海南黎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一个重要的旅游产业和旅游品牌。
相关链接
解密海南白沙河谷的黎族文明:一片痴心袁金华
解密白沙河谷的黎族文明:图腾——万物有灵崇拜
私人博物馆“白沙河谷”:38年心血坚守黎族文化
解密海南白沙河谷藏品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