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圣用方言和熟人寒暄。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能说七八种方言的王玉刚。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方言的文化和学术价值已经引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重视,各地有识之士也在行动,研究、保护和传承本土方言。
海南是个公认的“方言宝库”,岛上通行的除了普通话,还有黎语、海南闽语(海南话)、儋州话、临高语、客家话、村语、勉语(苗话)、回辉话、军话、附马话、那斗话、广州话、迈话和壮语等14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方言。
貌似任何地方的西部都有着其传奇色彩,海南也不例外,仅从语言现象来看,海南岛14种方言西部就占了12种。仅儋州市境内就存在8种方言,其中那大镇更集齐了全市的方言,置身那大市井,便可感受到什么是南腔北调,仿佛这里的人们生活在“巴别塔”之下。
从本期起,海南周刊将陆续推出“探源海南方言”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儋州那大,73岁的唐诗圣颇有些名气。名为“诗圣”,自然和诗有些渊源,但他最绝的是嘴上的功夫——他能讲儋州地区通行的8种方言。
这位精神充沛的老人,说话音量有点大,却非常儒雅。从他的嘴中,能够冒出军话这样的北调,也能说出儋州话这样的南腔,此外还精通客家话、白话、广州话、临高话、海南话、普通话,黎语和苗语也能“说说”。
一人能讲8种话
“么漏摆?”(临高话,你去哪?)
“落该啊。”(军话,逛街啊。)
“食早了么?”(客家话,吃早饭了吗?)
唐诗圣习惯早上6点钟起床,然后到街上散散步,遇到熟人就会寒暄几句,碰到说军话的,就用军话来打招呼;碰到说儋州话的,就用儋州话来打招呼;碰到说客家话的,就用客家话来打招呼……
唐诗圣,1939年出生于儋州三都唐屋村一书香门第,“四人名列儋耳志,五代书香雅人家”,其父亲唐虞政曾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成为笔友互和诗词,董必武称他为“儋州雅人”。
7岁前,唐诗圣都生活在三都,这里属于海边,家人及周边居民都讲儋州话,也称海边话,那时,他只会讲儋州话。1946年,唐诗圣被父亲送到当时为儋县首府的新州念小学,在学校里他接触到了儋州话的另外一种读音,也就是字音,专用于吟诗作对。
1948年,唐虞政被那大第二中学评为教师。1952年,小学毕业的唐诗圣随父亲到那大二中读书这一经历,让他的舌头与众不同。当时,那大虽不是县政府所在地,但是因为其地处儋州交通要道,各个乡镇的学生都到那大二中读书,让这所学校成为“语言博览馆”。
“有来自南丰讲客家话的同学,有来自和庆讲临高话的,有来自那大墟讲军话的,有来自东城讲白话的,还有来自兰洋的黎族、苗族同学,而老师很多来自广东讲广州话。”唐诗圣说。
在那大读书,让唐诗圣惊奇的还有,不仅是学校里南腔北调,那大镇也是南腔北调,每种方言,在这里都能找到相应的村落。
“那时,普通话并不像现在这样流行,同学往往会用方言交流。特别是,小孩子调皮,经常会用方言来骂人,你得去学,否则自己被骂了也不知道。”唐诗圣笑着说,慢慢地听多了,说多了,也就会讲了。
1959年,唐诗圣考上了位于广州的华南石油学院,习得了广州话。1960年,唐诗圣大学毕业到海南农校教书,在海口学会了海南话。
相关链接:
海南方言改编英国喜剧 海口上演 齐鲁文化研究会
海南方言节目《故事会》——外话谢忠
海南方言将著书立说 保护传承地方文化
海南方言岛:移民文化活化石宝库
海南方言文化:海口话里的北语盲肠
古韵犹存杂糅百家,海南方言:越说越有味
海南方言和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将有法可依
海南方言:文昌话
面临现代浪潮的冲击 海南方言会不会消失?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