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三亚F8168综合补给船在南海上乘风破浪,为过往的渔船提供综合补给、产品收购、保鲜加工等服务。记者李英挺摄
近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透露,海南省将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大西南中沙渔场开发力度,提升远洋捕捞能力。记者了解到,海南省正加快构建“公司+渔民”现代渔业模式,建立综合补给、捕捞作业、产品收购、保鲜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捕捞生产体系,实现渔业转型升级,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捕捞效益。
今年7月,三亚市1艘3000吨综合补给船领头,率29艘140吨以上的钢质渔船开赴南沙捕捞,迈开了海南省大规模开发三沙渔业生产的步伐,积极探索了大规模外海捕捞作业的组织模式。
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坦言,西南中沙丰富的渔业资源、巨大的可持续捕捞量与海南省现有的外海捕捞能力仍不相匹配。目前海南省捕捞能力过剩与不足并存,即近海过剩,外海不足。
赵中社透露称,目前全省共有2万多艘渔船,但80吨以上的渔船不足2000艘,其中,钢质渔船不足400艘,大部分是旧小木质渔船,多集中于近海作业,效益低。
“海南省吹响了建设海洋强省的号角。造大船,闯深海,是发展海洋经济,实现产业转型,提升渔业效益的具体举措。”赵中社说。
据介绍,在国家的支持下,海南省近期将逐步淘汰旧小木质渔船,建造一批大吨位钢质渔船,引导渔民大举进军三沙,拓展深海捕捞。
“过去因缺乏大型补给船,加上渔船保鲜设备落后,渔民赴三沙捕捞得来回奔波,成本大,影响了捕捞效益。构建补给、捕捞、收购、保鲜加工的综合生产体系迫在眉睫。”临高利时捕捞合作社社长林海深说。
眼下,新一轮的造大船,闯深海热潮正在海南省悄然兴起,海南省将组建南海远洋捕捞船队,大举进军深海。
记者近日在临高威隆船舶工程有限公司造船厂看到,10艘500吨的钢质渔船正加紧建造,从而拉开了海南省大规模建造钢质渔船的序幕。该公司近日与乐东莺歌海镇三家渔业合作社签订了钢质捕捞船建造合同,各建造10艘共30艘500吨的钢质船,造价1000万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正加快构建“公司+渔民”现代渔业模式。
临高思远实业有限公司已建好一艘3000吨的运输船,正改装两艘1500吨运输船,加紧建造一艘6000吨补给船和两艘3000吨运输船,不久即可下水。该公司董事长郑立钢表示,今后公司将以加工补给船和运输船领头,带动渔民闯深海,实现海上捕捞、加工、收购一条龙,构建现代渔业。
另悉,由海南江海实业有限公司斥资6000多万元改造的4000吨渔业加工补给母船——琼三亚F8138(江海一号)今年8月已完工下水,今后将率海南省部分渔船开赴南沙从事渔业捕捞。该船拥有快速冷冻、加工、制冰等配套设备。
该公司总经理陈日沈向记者透露,公司近期计划以该母船为核心,配套两艘1000吨的冷冻运输船,组成一定规模的捕捞作业船队和运输船队,采用“公司+渔民”、“公司+渔船”的群体作业模式,带领若干群众渔船组成捕捞作业船队,开发南沙渔业,打造海上“联合舰队”,形成集捕捞、补给、渔获收购、保鲜加工、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综合渔业生产系统,发展产业化、集约型的现代渔业,实现海南渔业的转型升级。
省水产研究所总工陈积明说,南沙渔场渔业资源丰富,但因其远离陆地,传统作业的单船生产方式因续航和装载能力有限,制约了南沙渔场的开发。大型加工补给船的投入使用,可构建现代渔业产业化捕捞模式,有效解决渔船补给、渔获保鲜加工等难题,确保渔船在南沙持续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捕捞效益。
相关新闻
海南水产研究所获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