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新政
2011年10月,郭树清履新。此后,证监会出台新政策的密集度之高让资本市场颇为震动,媒体则用姓氏冠名此轮包括发行体制在内的一揽子改革措施。郭树清曾在内部提出新股发行能否不审的命题,提出信息披露为导向的审批模式,但争议也随之而来。
郭氏新政最受关注的部分无疑是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因为这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格局。在2012年4月1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当中,存量发行、券商自荐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和配售、加大网下配售比例、平均市盈率超同业25%红线等政策十分夺人眼球。
在最终推出的《新股发行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批文有效期内自主选择发行时间窗口和发行价超同业25%需要补充披露的内容等。
但对于此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创新亮点颇多”,但“微调治标不治本”(参见本刊2012年第15期“新股发行改革走入死胡同”)。
这些看上去市场化的改革措施为不少业内人士质疑甚至诟病。不只一位保荐代表人认为,25%的发行价和市盈率红线管制色彩过于明显。
一位资本市场资深人士甚至认为,由于PE市场利益错综复杂,证监会无力监管一级市场的突击入股等问题,25%的规定其实是证监会对一二级市场利差的一个划分,一旦公司上市,则可以通过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二级市场监管经验加以控制。抑制炒新就是二级市场监管手段的充分体现。
对于这项政策本身,不少保荐代表人也认为不会奏效,即使需要说明和披露,总是可以找出理由来应对,因为保荐代表人的专业素质之一就体现在如何帮助公司回应证监会的反馈意见方面。
对于券商自荐个人投资者,投行人士更是表示质疑,如何保证个人投资者比机构更不容易串谋,这是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命题。
除了对这些“微调”的热议,如何真正使审批流程和结果公开透明则更令资本市场期待。
早在2012年初,创业板私募债发行初审,证监会决定分权给深交所。这一分权且不论大小,仍让外界看到了向着市场化发行的一丝松动迹象。
几乎一年之后,11月,深交所已筹备新部门准备接手再融资权的下放,再次燃起市场对再融资新规的期盼。市场人士认为,尽管目前交易所仍受到证监会很强的影响,但发审权力的部分下放仍是令人兴奋的风向标。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宁波会议上透露,未来在再融资价格等方面将进一步放开限制,将逐步发挥三板市场的作用,公开发行未必意味着上市。同时,放开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限制,并考虑H股全流通政策的推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