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 2月10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北京的庙会上,在“全上海最有中国味”的城隍庙,在吉林省九台市西营城镇的农贸大集上,在甘肃景泰县大桥村,人们用丰富多彩的喜庆活动,欢度蛇年春节。
过年,庙会上的民俗风
在北京,大年初一的地坛庙会上,民间“绝活儿”随处可见:天桥艺术家的耍中幡、抖空竹让孩子们瞪大了双眼,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面人彭”连日赶制的“黛玉葬花”栩栩如生,甘肃的庆阳香包、云南的东巴陶艺、常州的梳篦也使游人流连忘返。来自甘肃的马先生为母亲挑选了一款香包。“第一次在北京过年,也是第一次逛庙会,没想到可以见识到这么多传统的物件。”马先生告诉记者。
在上海,被称为“全上海最有中国味”的城隍庙,不仅有各种民间手工艺品和地方特色小吃,而且每年的豫园灯会以活态民俗的表现形式,吸引无数外国游客纷至沓来。在上海工作的英国人西蒙表示,看灯会、逛庙会,与中国朋友在一起看春晚,跟着中国女友回家过年,让他体会感悟到了中国那浓浓的年味、酽酽的年俗:“中国人千辛万苦也要回家过年,看望父母,让人非常感动。”
大年初一,在南京夫子庙,整个秦淮风光带被各色彩灯点缀起来,卖花灯的摊位一个挨一个,令人眼花缭乱。南京市民李宏伟带着一家老小正在花灯摊位前流连,7岁的儿子手里拿着卡通人物玩具,还缠着爸爸要一盏蛇灯。李宏伟告诉记者:“秦淮灯会是越来越好看了,不愧是‘秦淮灯彩甲天下’,过两天我们晚上正式来看灯。”
在湖南,正月初一清晨,怀化市洪江古商城大街小巷龙狮飞舞,3000多名群众组成的42支龙狮队伍,划着彩船,扮着《西游记》里的故事人物,打着腰鼓,扭着秧歌,近十万市民、游客驻足观看,叫声此起彼伏。舞龙队员唐铁牛告诉记者,根据当地习俗,在过年和闹元宵舞龙时,让孩子摸龙头、钻龙身、摸龙尾,在这一年中孩子就会像飞舞的巨龙,精力充沛、身体健康。
在山西古城平遥,大年初一在古时的县衙里,人们用1000多个煤球垒成“火塔”,熊熊的旺火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里,一家人围着烤旺火,寓意日子红红火火、旺气冲天。家长抱起孩子小心地“烤手”,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开心地聊着家常。82岁的老人魏嘉祥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第一次和儿子、儿媳、孙子一起来平遥过年。“小时候天天盼过年就是为能吃顿饺子,现在天天都是年。”
过年,贫困村洋溢着喜庆
蛇年新春,是苏屋村46户贫困户乔迁新居后迎来的第一个春节。作为广东韶关市全安镇大坪村的一个贫困自然村,苏屋村去年9月底完成了新村主体工程的建设,全村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在东莞务工的苏小安为了庆贺乔迁,花几千元买了液晶电视和音响,一进村,远远就可以听见砖瓦新家中飘出的喜庆音乐。
甘肃省景泰县大桥村过去与苏屋村一样贫困,但大年初一在村委会门口的文化广场上,大桥村200多户村民同样喜庆: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举办村史上首次“歌舞联欢表演”,载歌载舞展示这个村庄发生的变化:2公里的通村公路拓宽了,由土路变成了油路;村里的几十户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农户养羊养猪等规模扩大,每户去年一年就增加收入1500余元。47岁的“老羊倌”张富云养了200多只羊,2012年全家收入超过4万元。
过年,充溢着浓浓的文化味
在吉林九台市西营城镇的农贸大集上,年味也带着浓浓的文化味。吉林省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的演员,正把精彩的二人转送到农贸大集上,让逛大集办年货的农民朋友乐开怀。当洪亮的唢呐声响起,已降至近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仍挡不住前来看演出的乡亲们,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前围满了村民。《猪八戒拱地》《小拜年》等乡亲们最喜爱的二人转演出陆续登场,几位大爷大娘随着二人转演员不由自主地扭起来。董家村赵大娘兴奋地说:“城里剧场的二人转明星能来咱大集上表演,我太有眼福了!”
在海南,具有海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颇受游客青睐。记者在海口五公祠、中山路骑楼老街、琼台书院等旅游景点看到,这些旅游景点因其充满了海南文化特色而广受游客欢迎。“我们全家今年不看山,不观海,专门找有海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感受海南的文化氛围。”大年初一早上,来自河北沧州的刘林岗一家人便来到附近的海口中山路骑楼老街,感受独特的南洋文化。
在山东胶州市,秧歌队走街串巷闹新春已成为当地非常普及的一项过年方式。“听到锣鼓点,搁下筷子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计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说的便是胶州大秧歌的魅力。66岁的王志兰是胶东街道办事处三角湾村头的文艺骨干,大年初一这天,她披红戴绿、手舞红绸走在秧歌队的最前面。“扭着秧歌去拜年,更热闹,更有年味。”她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