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人生:
愁了家长苦了孩子
18万“双非”儿童的成长将给香港带来新挑战
入学高峰
2014年起教育资源或出现紧张
从几年前至今,新学期开始,在深圳的深圳湾口岸,一群排队出入关口的幼儿园孩子总是引人注意。这群孩子是“跨境幼童”,他们天蒙蒙亮就起床从深圳赶去香港上学。而现在这群“跨界幼童”已开始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成长。
最近3年,香港临近深圳罗湖和落马洲口岸的粉岭、上水等北区学校的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位紧张,考试报名激烈早已不是新闻。
2月初,香港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对外表示,虽然已开展“零双非”政策,但在2018年前,来香港上学的内地跨境儿童数量仍会持续增加。
香港教育局在本月公布的文件资料显示,在2012至2013学年,香港跨境的中学生、小学生和幼儿园学童总数接近1.7万,较上一学年上升了27%,当中约6800人就读于公营小学。而从2006年至2012年10月出生的“双非”儿童就有18.3万,如果按一半的概率推算,这些“双非”儿童将在21岁前返港居住和入学,那么从2014年开始,香港教育资源就可能面临紧张。
特别是今年9月的新学期,香港北区小学入学的学位空缺是1400个。这将造成大约300个原本居住在北区的学童可能跨区或者回到本区也不能自行择校。
外省家长
不着急返港持续观望
“我以为会慢慢停止接收,没想到这么快就禁止了。我现在关注会不会再开放。”丽丽承认自己在政策禁止前生下了宝宝,真的很幸运。
70后的丽丽来自福建省晋江市,农村户口的她早已经生下了两个女孩。2010年,丽丽在香港生下了第三个孩子,是一个男孩。这了却了丽丽甚至全家人的心愿,丽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且我的儿子以后想生几个就生几个。以前信息不发达,如果我早知道可以去香港生,前两个也去香港生。”
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留在自己身边,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丽丽并不打算让孩子返港入学。“如果真要回去,可能要到初中。但孩子过去的话我们也过去。”
她也不担心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因为上水附近都是深圳人过去的多,那边的教育资源不是很好,而且还很紧张,因为谁都不愿意再往里走一点,怕远。”但这不会影响到她的孩子。而在丽丽的老家,没有深圳那么严格的政策,即使没有当地户口,读书看病都不成问题。
深港两地
跨境读书优劣家长难分
在香港读书好吗?对于深圳妈妈阿玲来说,这是一个从憧憬期待到迫不得已的选择。
31岁的阿玲在深圳从事金融业,她的小儿子在香港出生,女儿则在内地上学。由于儿子在深圳上学要交昂贵的赞助费,而且她也希望孩子能去感受香港的教育氛围。但阿玲发现,从幼儿园到上大学前,将是一段异常辛苦的岁月。
阿玲说,首先香港读书并不像传说中的全部免费,甚至会比内地正常入学更贵。阿玲算了一笔账,在幼儿园阶段,她的儿子从跨境保姆车交通费、中午饭费以及要另外交的书本和学杂费,每月花费至少要3000多港元到5000港元。
除了金钱,更煎熬的是精神与时间。为了跨境读书,家长每天也要跟着孩子早起,即使有两个保姆照顾,两个孩子也让阿玲感到难以应对。
广东肇庆的梁燕也会面对这些问题,但她坚持让儿子回到香港。“我觉得越早去香港接受教育越好,我和老公到时候一起去。”之所以这样想,梁燕说是出于对未来不能适应香港有所准备,她的一个朋友同样是“双非”妈妈,三年前就举家迁去了香港。“他们在广东念到小学,然后去香港念中学,现在儿子已经读中三了。”梁燕发现,即使朋友家的儿子也会讲粤语,但在刚到香港学校的时候也被排斥。“同学不想和他说话,打招呼不太理会。‘双非’的身份很明显。”梁燕说,“好在相处久了他们就会慢慢被接纳。越早去越容易融入。”
在梁燕看来,身份的歧视倒在其次,主要担心的还有学习的步伐跟不上。“英语是最大的障碍,其次是教学方式不同,在香港户外实践教学为主。越早去越好适应,对以后在香港生活和发展都有利,否则将失去在香港接受教育的效果。”不过,梁燕也提到,父母一定要在身边,不然缺乏了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得不偿失。
如何分流
公平便利兼顾仍是难题
究竟有多少“双非”儿童将回香港读书,并没人知道。但围绕这些儿童的入学分配的具体措施与争论早已展开。“跨境学童入学关注组”是位于香港天水围的9所小学联合组成的组织。该组织关注跨境学童的数目不断增加所引起的相关教育问题。
在组长孔伟成看来,如果从2014年学期开始,在天水围等香港新界西北地区,设立“跨境学童”专门校区,既能分流庞大的“跨境学童”入学高峰,也能避免与本地生抢学位。孔伟成表示,深圳市南山、福田、皇岗等地与香港的元朗、天水围距离不远,但“跨境学童”家长却都跑到北区上学,而天水围的学校学位却空闲。如何兼顾内地与香港家长的择校需求、交通便利程度等,都是在未来设区派位时需要考虑的。
据“跨境学童入学关注组”介绍,目前入读天水围区域小学的“跨境学童”主要是从皇岗和深圳湾两个口岸过关,上学的路途时间并不长。跨境校车对幼儿园到小学一至三、四年级的学生服务。最高峰时,每小时有38班。每天,学生从福田口岸集中后,乘坐跨境校车前往皇岗,学生不用下车,而是由深圳和香港的官员上车办理学童过关手续。从皇岗口岸到天水围,车程约20分钟。而从深圳湾,学生则需要步行过关,然后乘坐跨境校车,车程约18分钟。
对于这些措施,也有内地家长担心,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跨境学童”还是需要独自上学。不如直接就在学校附近租房或买房,选择到喜欢的学校。
专家解读
应用市场机制来处理“双非”问题
“30 年后,香港65 岁及以上的长者将由94 万人急升至256 万人,老年社会将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负担……”今年1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施政报告》提到香港老龄化问题。
对于停止“双非”会给香港带来什么?为应对老龄化社会而实施的“双非”效果如何?
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程腾欢曾在他主讲的《香港的经济制度》进行课堂分析。一名学生在课堂发言上认为,“双非”是《基本法》产生的问题,与市场失效无关。也有学生以经济学角度提供解决方法——由香港政府制订“双非”孕妇配额,限制“双非”孕妇数目,确保本港的医疗系统有足够的资源照顾本地需要。建议香港政府为“双非”孕妇配额“定价”,以市场原则分配。
在程腾欢看来,应用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手段来处理“双非”问题。他认为,“双非儿童”本身不应该被标签化,用市场定价可以将危机问题转为机会。因为香港人口正在急剧老化,“双非儿童”可舒缓人口老化。
一个例子是,一边是在香港北区小学,学位紧张;另一边却是在香港有逾百年历史的嘉诺撒圣心商学书院,因为缺少学生报名而决定停办。如果没有新的人口增长,香港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会因无人问津而缺乏。
香港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叶兆辉认为,紧急叫停“双非”婴儿或许会造成人口替补的缺口,但后遗症最快会在3年后出现。因为那时适龄学童的数目会减少。如果按照相关调查,近一半的“双非”儿童可能回香港读书,则到时香港每年也会对应减少近万名学生。而招生不足,也会让停办学校问题可能出现,到时香港的本土学生同样也会因学校不足而需跨区上学。
而在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香港社会福利咨询委员会主席的周永新看来,“双非”儿童是否能造成香港资源的紧张是不确定的。因为香港本身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住房、交通、生活都昂贵。上世纪80年代,香港人大规模去美国、加拿大,后来很多香港人却无法习惯适应,选择回到香港。而“双非”儿童成年后,也有可能不适应香港。具体有多少会来香港也是不确定的。
相关新闻:
教你如何在家拍出最美的孕妇照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