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新的发展思路,中国农业的经营主体未来将不再是农民,而是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专家认为,现代农业很重要的特征是企业化的经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培育新型的农业投资经营主体,发展集约型的现代化农业。随着规模农业效益的显现,将会有越来越多种田能手、农业技术人员、农村合作组织管理者回流田间地头,成为农场主,此外,大学生、都市白领、企业家也有望加盟农场主阵营。
【种5亩地不如打1月工】
近年来,随着农民依托土地收入的份额下降,农民对土地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各地蓬勃涌现。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目前至少有47.84万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万多家;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万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表示,在不少地区,农业经营主体由家庭占主导的格局向多重主体变革的变化,农业经营主体分化和多样化,特别是新型多样化的主体往往伴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正由自耕农模式向租地经营模式转变。
为什么农民未来不再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认为,因为农民种地不挣钱,这里面有价格问题、成本问题、流通体制问题,但是根本的问题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按照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现在平均每个农业生产经营户只能经营9亩地,农业从业人员只能经营5.2亩地。即使1亩地纯收益500元,一个农业从业人员从5亩地上拿到的纯收益,就不抵他在外面打一个月的工。
【光靠财政投入实现不了现代化】
那么怎样才能助力农业经营向新主体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呢?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证明,哪个领域能够积极地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哪个领域的发展就快,就充满了活力。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搞设施农业、农业技术装备现代化需要大量的积累,这些钱仅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的。去年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已经超过1万亿元,但平均到7亿农民头上一个人平均1000元,所以靠财政的投入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只能起到鼓励投入的作用。而靠农民自身的积累也不可能,因为农民自身的积累能力比较低。因此,只能靠引入社会资金,培育新型的农业投资经营主体,发展集约性的现代化农业。
“近年来工商资本通过流转农民土地的方式进入种植业的趋势在扩大。”杜志雄表示,农业部有一个最新的统计,2012年底全国家庭经营耕地流转面积2.7亿亩,流入工商企业耕地面积为2800万亩,虽然对总量来说不是很大,但这个趋势发展很快,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转总面积的10.3%。资本进入农业,可以带来资金技术以及农业经营新理念,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但要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监管制度。
【有利于农村人才回流】
事实上,无论是农场主还是专业大户,都离不开农业专业人才,农业经营主体最终仍将在农业人才身上得到体现。专家表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职业农民就是家庭农场主,家庭农场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个是规模适当,另一个是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更加专业,从事粮食种植的意愿是稳定的,种粮积极性比较高。
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合格的劳动者及优秀的农业人才甘愿来当职业农民从事发展家庭农场呢?对此,张晓山认为有两个因素,一是要创造制度环境,另一个就是他们要有足够的收入。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农民非常不容易,他除了是生产者之外,还是经营者、决策者,同时他还是投资者,还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农民在外面打工,给老板干活获取劳动报酬,但是他如果从事家庭农场,那除了劳动报酬之外,还应该得到经营决策的回报,因为他还要投资,还要买化肥、农药、农机,所以应该得到投资的回报。此外,因为他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就应该得到风险的收益。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一个职业农民,他得到的收入,应该远远高于他出去打工的收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