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携带奶粉措施1日起实行后,两天内共拘捕45人,包括26名香港居民及19名内地人,检获178罐奶粉及1.2公斤非罐装奶粉
据新华社电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黎栋国3日表示,限制携带奶粉措施1日起实行后,两天内当局共拘捕45人,包括26名香港居民及19名内地人,检获178罐奶粉及1.2公斤非罐装奶粉。
香港《2013年进出口(一般)(修订)规例》1日起实行。该规例规定任何人士除非获发出口许可证,否则不可从香港输出供36个月以下婴幼儿食用的配方奶粉。违例者一经定罪,可被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为容许私人用途,离港人士可在其私人随身行李中,携带总净重不超过1.8公斤(约两罐)的奶粉。
一名47岁男子1日因非法携带11罐奶粉离境被捕后,2日在法院承认控罪,被判罚款5000港元,这名男子也成为限带新规定生效以来首位被判罚人士。
黎栋国2日曾表示,香港海关除在罗湖、落马洲等口岸增派人力加大检查力度外,还在中英街监察售卖奶粉的情况。在新规例未开始前,海关已采取措施,统计运进中英街的奶粉数量。
影响
港部分店铺奶粉销量降8成
限制携带奶粉新规定生效后,香港屈臣氏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店内奶粉的销量并没有明显波动,近期的销售整体上比较平稳。春节期间由于大量人员离港,销量一度下滑。她还表示,屈臣氏实行奶粉限购政策已有若干年,目前所有顾客在屈臣氏选购任何品牌的奶粉都不得超过四罐。但在“水货客”以及内地旅客集中购买奶粉的上水等地,各零售点奶粉的销量1日和2日均有所下滑,有的店铺甚至下滑了近8成。
针对特区政府的限带规定,香港与内地民众持有不同看法。香港居民李先生认为“限带令”对香港市民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水货活动可能向其他商品转移,特区政府应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内地游客梁小姐说,为了避免安检的麻烦,日后来香港不会再购买奶粉。但一些深圳居民认为新规定对他们的影响不大,今后为购买港版奶粉将增加赴港的频率,或请亲朋帮助购买、携带。
事实上,香港市面上婴幼儿奶粉紧俏的状况持续已久。港九药房总商会表示,婴儿奶粉在正常供应下仍然短缺,原因是:供应商主要按本地人需要而提供货源,数量不足以应付内地游客的需求;部分药房以高价把货品出售给“水货客”。
此事在内地引起巨大争论,并传到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引用国家质检总局数据称,内地奶粉99%符合质量标准,现在的问题是群众信心不足。
奶粉限带令的争议点,在于香港一直是全世界自由度最高的经济体,采取限带奶粉出境的措施,被很多人认为有违自由贸易原则。对此,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谭耀宗在全国“两会”现场表示,香港限带令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特区政府与批发商、零售商协商的结果。
自由贸易固然是一个“原则问题”,内地奶粉不获消费者信任,使很多人感到无安全奶粉可买,其实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内地每年出生的新生儿有1700万之众,由于人们对国产奶粉的安全性存疑,很多人通过优先选择进口奶粉、境外代购等方法寻求日常供给。从香港“扫货”是渠道之一,香港限带奶粉,对内地婴幼儿“吃奶”并无太大影响。
一个基本原则还是“反求诸己”,重建内地乳业的信誉,让广大消费者买得放心。我们的真正困境不是香港限带奶粉,而是不能像购买其他日用品一样,便捷地买到婴幼儿奶粉。
有关部门宣称国产奶粉合格率高达99%,但公众显然并不认同,原因是官方数据的信誉值得怀疑。官员声称奶粉合格率远远超过食品平均90%的合格率,马上诱发公众两点疑虑:一是有关部门在其他场合一直声称食品合格率是95%以上,现在似乎是为了突出奶粉合格率,故意“压低”食品合格率。自相矛盾的数据,自然引发疑虑。而且我国的出口食品合格率总是高于内销食品,将国产奶粉合格率描述得越高,越叫人产生怀疑。
这种疑虑,还有更根本性的原因: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屡发,不断从感性上强化公众的安全焦虑。食品安全标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010年6月开始实施的牛奶新国标在“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两项指标上较2003年版标准被视为后退,虽然专家试图自圆其说,但受到部分专家质疑,自然也不能获得消费者认同。
出路还是在于政府,持续加强监管、落实监管措施,是重建公众对国产奶粉信任的不二法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在“两会”驻地坦承,国产奶粉不获消费者信任,广大畜牧工作者、乳企和政府部门都有责任。而食品安全标准是政府强制实施的,所谓食品安全,本质就是政府确保各项安全标准强制到位,政府监管实居“第一责任者”地位。
具体而言,有关部门应当做如下几件事:乳品安全标准应接轨国际,现在是全球市场的时代,乳品标准滞后,消费者就难免“崇洋媚外”。要将标准落实到位,必须遏止市场监管中的权钱交易,防止标准被监管腐败架空。最后,加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问责力度,现在有些被问责官员纷纷升官,引发公众对政府监管诚意和能力的普遍不信任。政府不应拿自己的监管诚意开玩笑,也不应重用问题官员导致政府监管能力受到质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