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所医生上门为村民检查身体 (郑迅摄,资料图片)
医改是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连日来,药价虚高、基层医疗困顿、医患关系紧张等,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焦点。随着卫生部机构改革和一系列医改新政的出台,步入深水区的医改将何去何从?12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首届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
1
谈药价虚高:
基本药品,
国家统购统销统一定价
6日,国家发改委官员郭剑英称,压缩药价虚高空间,还要五六年。此语一出,非议顿起。
挤干药价里的“水分”,挤了20年,从集中采购到取消加成、禁止二次议价,政府部门可谓新招频发,但收效甚微。有媒体统计,国家发改委自1998年成立以来,出台了30多份调整药价的文件,然而百姓依然要面对高过出厂价几十上百倍的药价。
羊城晚报:药价虚高问题难以根治,症结在哪?
曾益新:药价虚高确实有,但要辩证看待。药品价格的形成,一个是出厂价,一个是中间的商业流通环节,一个是医院的使用,这几部分构成的。现在药厂的出厂价并不高,不是药价高的主因。在医院使用环节,医院并没有靠药品赚取太多利润,平均下来不到9%,也不高。所以,核心在中间流通环节。我觉得,这个地方要大做文章,才能把药价虚高的问题真正解决。
羊城晚报:有没有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
曾益新:我们现在建立了基本药品目录(2009年开始实施),刚刚又修订了第二版目录,药品大概有500多种(原来是307种)。这500多种药,我觉得可以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由国家来统购统销、统一定价,一般由省级政府去定点生产、指定配送商。比如说青霉素,利润不高,药厂也没有生产的积极性,那么就可以招标以后指定厂家去生产。然后招标一个配送公司,配送全省的基本药品。
药厂一生产,政府一招标,就直接送到医院了。减少了中间环节,也很难搞回扣了,起码可以把基本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解决。其他的药品也应该定好合理的最高限价,减少流通环节。
2
谈先看病后付费:
人人有保险,制度才能水到渠成
2月18日,一则“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将全面推行”的消息,引发民众热切关注。有网友感慨:“终于到了命比钱重要的时代了”。但随即遭到卫生部否认:卫生部倡导“先看病后付费”模式在有条件地区开展试点,从未要求“全面推行”,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推行时间表。
羊城晚报:你觉得“先看病后付费”是否将来医改的趋势?
曾益新:肯定是个大方向,是对的,应该往这方面走。
羊城晚报:推动这个事,有什么阻力或困难?
曾益新:“先看病后付费”的模式,需要在保险制度比较完善、保险管理比较科学合理的前提下才能实施。首先,基本上保险要覆盖全民,每个人都有医疗保险。其次,保险的管理比较科学。现在保险分成几大块,各种各样的保险必须统一管理,然后保险接收的方式比较合理简化。在这个基础上推行先看病后付费,是完全可以的。而且,保险制度真正做好了,病人根本就不用跟钱打交道,到医院拿着保险卡,他的信息医院都有了,让他的保险公司来跟医院直接商谈费用就行了。这样,病人看病就像现在车辆保险一样,撞了车,驾驶员只要告诉保险公司撞车了,保险公司就会来商量损失如何分担。
现在是汽车强制买保险,如果医疗保险也这样,就业的单位买,没工作的政府买,人人都有保险,搞“先看病后付费”就水到渠成。
羊城晚报:这个跟社会的征信体系也有关系。
曾益新:对,跟社会的征信体系有关,但关键还是保险制度的完善。
3
谈一般诊疗费报销:
诊金太低,报销与否意义不大
2月21日,国务院医改办推出医改新政,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10元,还能医保报销。原来的医疗保障里只有药物没有诊疗费,这次新政颁布,意味着一般患者最低的医疗服务的保障里面,除了有基本药物还有了基本的治疗。
羊城晚报:这个对缓解“看病贵”问题,有没有作用?
曾益新:现在挂号费是比较便宜的,7块钱,报销意义不大。但是在挂号费或者说诊金比较大幅度提高以后,是应该有一部分报销的。现在的挂号费和诊金体现不出医生劳动的价值。假如你去找医生看病,尽管没开药、没做检查,但诊金一两百或三五百块。这时,就应该报销。
羊城晚报:就是说,目前的诊疗费标准下,报销与否意义不大?
曾益新:对。在提高医生的技术服务劳动价格,包括提高诊金的前提下,应该报销一部分。这个概念一定要搞清楚。7块钱的门诊费,我找你看病,你帮我解决问题了,我又不开药,又不做检查,那医院靠什么生存?医生还跟你聊半天,然后却一分钱都收不到。
4
谈基层医改:
聘全科医生,能阻断恶性循环
2009年,曾益新曾建议:在全国约5万个乡镇卫生院或社区服务中心及个别技术力量很弱的县级医院中,每个院设立两个特聘岗位,选聘10万全科医师下基层,从而让患者也能主动流向基层。
羊城晚报:为何一再强调“社区首诊”,社区医院却还是门诊冷清,而公立大医院“患者流”却日渐增多?
曾益新:关键还是缺乏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要下到基层去,这个必须有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持,要给特别的待遇。
还有一个职称晋升的问题。要考虑基层工作的现实,有一个支撑基层医生晋升的渠道,有一个职业发展的空间。如果下去基层后跟同行隔绝了,知识得不到更新,没有继续教育的机会,没有职业发展的空间,也晋升不了职称,待遇又差,那谁去啊。
羊城晚报:现在基层全科医生的人数还很少?
曾益新:是的。基层建设不仅是建一些医院、买一些设备,更重要的是增加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我们医改咨询专家组成员曾下去考察,发现人才欠缺是个普遍现象,在乡镇卫生院、医院,很难找到一个正规本科生。
羊城晚报:中国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显示,药品零差价实施后,98.2%的乡村医院收入减少。这种现状下,更没人去了。
曾益新:这就变成恶性循环了。现在基层医生待遇差,吸引不了好医生,没有好医生病人就不信任,门诊就少,工资收入就越差。所以,必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要有一个特别强大的力量,找准节点,把恶性循环逆转过来。因此,我们建议搞全科医师特聘,用一种特殊的手段、特殊的力量,阻断恶性循环,把它变成良性循环。
5
谈医患关系:
供需矛盾,是纠纷的根本原因
目前,备受瞩目的医改新政频出,进行得如火如荼。曾益新说,给三年医改打90分。他对9字医改方针、全覆盖的医保体系、报销比例不断提高等给予高度评价,但认为全科医生的教育培养、付费方式的改革等进展缓慢,而医生人文教育不足等则在客观上加重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羊城晚报:说到职业教育,您怎么看目前的医疗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曾益新:有些地方对医生扩招得比较厉害,而且扩招的依据不足,有一定的盲目性,扩招后教学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这要引起注意。
应该根据医疗机构的需求来合理设定招生的数量,然后对医生的教育、培训严把质量关,确保质量。而且,特别要加强人文教育,不能光是看病,还要懂得医患沟通的艺术和技巧,从人文精神来关心病人,要关心病人的身,也要关心病人的心。
羊城晚报:对人文教育的要求,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越来越紧迫。您怎么看目前医患纠纷中发生的恶性事件?
曾益新:我觉得,根本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优质医疗资源紧缺,这方面大家的期望值都很高,但是优质医疗资源的供应短时间内难以改善,优质医疗资源的供应和老百姓的需求、期望值有一个差距。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医生的人文精神不足、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不强。(记者孙朝方 实习生 沈逸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