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赵启正
孙萍
胡智荣
海口网4月8日消息(特派记者 任锦雯 王绍兵 陈敬儒 杨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而通过公共外交无疑是不二之选,但究竟要怎样运用公共外交、用什么策略来做呢?在7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举办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对话会上,库恩基金会主席Robert Lawrence Kuhn、英国48家集团主席Alistair Michie、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等对此展开了对话。
中国公共外交挑战是什么
赵启正:目前我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表现在语言和信仰上。语言方面,由于汉语言在世界上还不够普及,导致我们表达文化时大打折扣;其次是生活习俗,它虽然不是法律,但比法律影响还要大,因为已刻在中国文化DNA上。“更重要的是信仰障碍。”赵启正表示,信仰是多元的,中国并非没有信仰,国人有宗教、文化、政治等多样的信仰。只是如何通过别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建立共鸣,成为很大的挑战。
Alistair Michie:最大的挑战是把政策变成行动。公共外交是在这里第一次独特提出,怎么把它从政策变成实际行动,我觉得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对此我有四方面的建议:中国应该有一个新的宣传模式;大力投资,帮助外国政府、企业领导者了解怎么和中国沟通、交流。通过培训让他们能够对时刻有可能参与的公共外交做好准备;调动资源。不仅通过大量印刷中国日报,还应和外国人一起创办网站发出中国的声音。
外国怎么看中国公共外交
Robert Lawrence Kuhn:目前,中国公共外交倾向于通过最佳的故事来介绍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但很多情况下介绍的中国故事,实际上没被关注。事实上是,在95%的情况下,人们更加关注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你有多么优秀。”中国应正视这个问题,直面问题往往更加有效,让公众理解中国的现状。当人们关注的时候,恰恰可能是讲述故事的最佳时机。
Alistair Michie:我认为有些地方对中国的了解程度非常低,甚至很多人认为中国崛起很危险。这样的不信任是很危险的,如华为在美国的公司就受到了阻击,因此这是中国必须要应对的问题,中国一定要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对外沟通。中国现在用的方法是过去的老旧风格,我们叫作对外宣传,这是个负面的词,信息没有互动,不会发挥根本性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和听众、受众进行互动,要了解他们要了解什么,需要什么,找到办法引导他们,从而正确地引导舆论导向和观点。
如何应对跨文化交流差异
于丹:英国记者问我,儒家所说的君子概念与西方人的“现代公民”和“绅士”几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异同?有什么评价标准,到现代还有意义吗?意大利记者问我,你书里说,儒家面对时光是抗争的,道家则是不喜不惧。一个抗争一个顺应,你们怎么看待安乐死,人对于生命到底该有什么态度?美国记者问我,你们中国过节和西方过节有什么区别?这些有趣的问题,是在跨文化交流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我认为,面对这样的差异,我们更应“理直气和”。
承认差异,是我们沟通的前提,然后心平气和,在别人的需求下完成我们的沟通表达。最后文明的融合绝不是某种文明对他文明的说服或者征服,而是多文明把有用的、活着的价值合在一起。我理解的公共外交是一种全民表达,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沟通,是一种心平气和中对于差异的彼此认知,是一种活着的、全球正在生成的新文明形态。
中国有太多文化没有打造为品牌,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丰富的效应。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喝茶,但最著名的律动红茶不是中国品牌。为了中国的理性思维,首先应完成与洋气凝聚,中国有丰富的品牌资源,但品牌效应很差,我们要完成品牌构筑。要承认差异,共建平台,这样做的话,中国公共外交会越走越有效果。
相关链接:
头目长老文化交流团莅临槟榔谷参观交流·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