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4月25日电 (刘彦君殷樱)中国防灾减灾首席科学家王昂生25日在成都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四川“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中,应充分借鉴“5·12”汶川地震的重建经验,平衡建设速度和质量问题,建议采取对口援建方式,加快恢复重建。
王昂生1963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灾害防御、减灾和大气科学研究,为原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现任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教授,曾获得世界防灾减灾最高奖“联合国灾害防御奖”。王昂生1975年第一个提出并倡导“现代减灾”理念。
“汶川地震是一个大的转折点。”王昂生说,汶川地震后,国务院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这种对口援建方式备受外界关注,国外专家都非常欣赏。
“这种对口支援的方式既减轻了中央的负担,同时也有利于集全国之力加快震后重建,值得未来芦山震后重建借鉴。”王昂生表示,汶川地震中重建较好的汶川、北川等地也可以对芦山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县区对口帮扶,他们曾感同身受,可以传递更加丰富的实战经验。
王昂生表示,灾后的建筑要根据当地情况设计,要考虑到龙门山地震带的特殊位置,因地制宜。“不要迷信设计大师,能建设城市大楼的,不一定能建灾区房屋。”王昂生认为,设计者要熟悉当地环境才能建成适用的房屋。
王昂生指出,灾后重建任重道远,不能仅仅盘算眼前利益。“加快速度是考虑到灾区民众的感受,但快速建设的同时,又要保证建设质量。虽然付出的经济成本会很高,但设施安全系数和预防灾害的能力都提高了,能够有效降低再次受灾损失。”
“芦山地震灾区重建可以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验基地。”王昂生称,重建工作能让相关的居民直接列入城市居民行列,享受相关的社保、医保等权利,提升消费水平。同时,还可以拉动一些产业转移到西部,有效解决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安居之后就要乐业”。
“灾后重建,除物质建设,还要关注灾区民众的心理创伤。”王昂生称,目前要做的是安抚灾区民众的情绪,引导他们走出地震创伤,加强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的规划。
据王昂生介绍,从全球来看,科学的应急体系普遍建立于“9·11”之后,中国的应急体系建设起始于2003年,目前已建立起一套自下而上的重特大事故信息上报“绿色通道”,以及一套自上而下的应急处理机制。经过2008“5.12”地震的巩固,这套应急体系可以说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