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要提防黄河大水
事实上,地震和洪水的关系,密切又复杂。王涌泉曾根据其中的联系,准确预测出1998年长江洪水和2005年珠江洪水。
1997年缅甸北部发生群震后,王涌泉根据洪水历史规律、印度洋海温增高及非洲东南部频发暴雨洪水,于1998年1月预测当年7至8月长江流域中下游将出现特大洪水,结果大洪水如期而至。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特大地震发生后,2005年3月,王涌泉向国家反映,“珠江可能发生大洪水”。当年6月,珠江流域果然出现了大洪水。
经过对百年来大地震资料的分析,王涌泉发现,大地震后常有大洪水发生。如果地震发生在中国的西南、西北水汽通道地区,长江、黄河往往会有大洪水。但其中还有复杂关系,比如,1933年暴雨形成还有几个天气条件,即经向环流在东亚地区居于主导地位,有台风在广东的西部、海南岛及北部湾附近登陆等。
王涌泉说,从2001年印度和中国青海、西藏、新疆交界的昆仑山口先发生大地震,再到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接着南北地震带又多次发生地震,至今尚未止息,这必然要对中国中西部地区天气、水情造成影响。2007年起,淮河已两次出现大洪水,雨区已经很接近黄河和海河流域,“芦山地震,要提防黄河大水。”
河南500年来大旱,均和太阳活动有关
黄河持续的“枯水期”,伴随的是河南多年或大或小的干旱。
曾在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工作的侯琴,遍查文献,整理出《500年来河南大旱》。
侯琴研究发现,从1470年到1979年,510年内,河南省干旱年有213年,大旱36年,特大干旱年20年,毁灭性干旱6年,而大旱也和太阳活动有关,发生大旱的年份均在太阳活动低谷期。“以1942年这种毁灭性干旱为例,就是在太阳活动非常弱的年段。”
她发现,大旱多出现在太阳活动衰减的肩部和底部,而特大干旱和毁灭性干旱多出现在太阳活动极度衰减阶段,特大旱和毁灭性干旱的出现确与太阳11年周期和更长时间周期存在密切关联。一般来说,干旱年2年一遇,大旱、特大旱年10年左右一遇,毁灭性干旱则百年一遇。
一般来说,“大旱之后,必有大水”。特大干旱发生的几年内,就会伴随黄河水灾。
这恰恰和王涌泉早年发现的黄河“强湿弱干、谷峰大水”的规律相一致。也就是说,太阳活动强,降雨量就大,太阳活动弱,就是干枯期,而太阳活动的谷值和峰值年,会发生大水。
侯琴说,2001年,河南发生了较大干旱,最近10年来,河南依旧旱情不断。而由于河南特殊的山丘地形,易形成干旱和洪涝交替现象。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