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上午9点20分左右,江苏省淮安市北京北路上,一名小学生跪在路边哭泣,许多过路的热心市民将跪地少年扶起。据了解,少年跪地是因为在学校偷拿同学的钱物被老师停课,家长得知后暴打少年,并责罚其跪在路边不准回家。(5月5日中国广播网)
回想童年,或许我们还记得自己被父母从电子游戏厅、网吧拖出来痛打的情形,或者还对那一记火辣辣的耳光而耿耿于怀。孩子的心有多少父母能真正的读懂,只知道一顿爆揍。至今仍然有不少父母笃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就在“纳诲于严父慈母”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不打不成才”的观念根深蒂固,于是出现了越来越的“狼爸狼妈”。我们必须承认:在“棍棒教育”模式之下的确诞生了许多杰出人才,然而也酿出了不少悲剧:“2003年武汉市的一个父亲只因为听说,儿子偷拿了邻居家的东西,就将其用尼龙绳倒捆在靠背椅上致其死亡”,“2004年烟台市一男子看到自己儿子在家玩电脑游戏,于是捆绑其四肢并进行电击,最终导致儿子四肢被严重电伤”。近年来这样的悲剧更层出不穷,广东“狼爸”徐文辉暴打女儿致死,温州“狼爸”体罚女儿致死。更有不少父母盲目、自私,假他人之手将自己的孩子推入了泥沼。
对于绝大部分子女来说,这种暴力教育让他们异常反感,这样根本让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让他们宁愿流浪也不愿回家,更让他们加倍敌视仇恨社会。媒体报道“某城市就曾对四百余名少年犯进行了调查,发现有84%曾经受到过来自家庭的暴力”,于是“暴力教育”,“棍棒教育”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因此,我们渴望找到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方式,使父母与子女能得到更好的沟通。本案中小男孩被疑偷同学的东西,于是父母“再恨铁不成钢”不顾孩子的脸面、自尊而让他跪在马路边。这是绝对不行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父母应该问清楚原因,当孩子在犯错之后,父母最先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孩子正确地交流,了解孩子偷拿东西的原因。千万不可当着他人的面训斥孩子,以免使孩子产生羞辱感。孩子产生偷拿行为的原因各式各样,一定要准确了解孩子偷拿行为的背后因由,才有可能真正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其次要解决当前的行为,体罚和忽视都不能决绝根本问题。在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偷拿之后,父母就要想想采用什么方式来处理这个事情。如果孩子偷拿是因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而去偷拿,可以告诉他们以后遇到想要的东西,需要直接跟父母商量,父母会对他的建议进行考虑来满足他的需要,并教育孩子,不要盲目地攀比,学会自律。如果孩子的偷窃是因为长期被忽视,产生了想用特殊手段来引起父母的关注,那么家长就应该反思、检讨一下自己,想想你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的关爱交流太少。如果是,那就该努力营造温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里得到温暖与关怀,并且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平时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
最后父母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与孩子坐下来聊一聊她的生活让孩子有机会把心底积压的负性情绪尽情地宣泄,做一回孩子真正的“知心朋友”。在谈话的过程中父母要充分地表达对孩子优点的欣赏、对孩子渴望进步的信任”。向孩子介绍父母的工作状况、家庭的经济条件,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劳、获得金钱的正当渠道,以及“偷钱、偷东西行为”的可能后果。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沟通方式,来要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爱,知道“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孩子犯错,上帝都能原谅。因为我们曾经都是孩子,所以当孩子犯错时,我们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重新审视理解这个世界。多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一些理解,一些鼓励,一些信心。希望父母们能够放开心怀与子女建立“新亲子”关系,寓教于乐,其实教育本身没有定数,只要科学有效,都可以尝试。愿父母们都能成为孩子们的“大朋友”,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