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诵读中国传统经典文章并不少见,可到了中学甚至大学,还有多少学生会把这些经典当成每天必须学习的内容?昨天(5日),记者从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了解到,该校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2012级的学生每天早上诵读《弟子规》,重新补上识礼感恩课。(5月6日武汉晚报)
让大学生每天早晨诵读《弟子规》这样的中国经典著作,在许多人看来,可能是小题大做了。因为,在他们看来,既然已经是大学生了,那么,他们显然比小学生与中学生,更应该知书达理。因此,让大学生们诵读《弟子规》这样的“小儿科”,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这样理解,应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学生,无论是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是知识储备,都不是小学生与中学生所能望其项背的。不过,我们更应该明白,认知能力与知识储备,与人的情商,并不能够完全划等号。这也就意味着,在“知书”层面,大学生,必然比小学生与中学生做得更好,然而,在“达理”层面,尤其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世的要求,大学生们则未必会比中小学生高明多少。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一个段子,管窥一二。“爸,钱,儿”,据说,这是一个大学生发给他父亲的加急电报。虽然是笑谈,但也确实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当今的许多大学生们亲情淡漠、“目中无人”“唯利是求”的一面。
而从思考品德教育的现状来看,今天的高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一是因为,大学生们,再也不像中小学生那样好忽悠。类似的感恩活动,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其次,大学生们,他们已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求学、考证、恋爱与应聘等方面。这种“务实”的状态,也导致大学生们,对道德修养方面,越来越忽视。如果我们将视线放得更长远些,将视野放得更开阔些,那么,在近期所发生的高校惨案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大学生们在个人修养方面的严重不足。
鉴于这些不足,在高校中重新掀起诵读《弟子规》这样的“小儿科”读物,其实是意义深远了。它能够让大学生们,重温那最朴素的道理与准则,并纠正自己的行为方式。事实上,《弟子规》这样的读物,与那些口口相传的古训一样,能够流传几千年,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的价值,远远不是“小儿科”所能够界定的。
当然,面对这样的活动,可能也有人斥之以形式。殊不知,所有的教育,都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做载体。关键并不在形式,而在于,这一形式,能不能传道授业。借用一句广告词,那就是,不看广告,看疗效。不过,我们在为大学生晨诵《弟子规》等传统读物叫好的同时,还应该想到,这样的教育,必然重在“慢功出细活”。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而这,恰恰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