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华博士”陈达来说,这是一个“几乎摧毁他信心”的求职季。连续七个月的奔波与等待,他没有拿到一个心仪单位的录用通知,有时甚至连第一道的“简历关”都过不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本科是山东一所二本高校。现在,但凡条件好些的用人单位,从高校、政府到事业单位以及国企、民企,都在其招聘启事上白纸黑字地明确强调,“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虑”,这种“狠挖出处”的招聘要求,被毕业生们称作“学历查三代”。(5月9日《光明日报》)
“学历查三代”并不是人才市场中的新现象。早在多年前,“第一学历”歧视,就在高校学生中广为流传。据说,有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内部标准就是设置几个985的坎,第一道标准是985本科,第二道是985硕士,最后是985博士,最终成功应聘者就是“三个985”,根正苗红的博士。简而言之,他们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学校+学历”的最佳组合。既然“学历查三代”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潜规则,那么在舆论称为“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面对更加紧张的就业局面,并不那么根正苗红的清华博士被就业市场清理出局,无非只是就业歧视发展到极致的典型案例。
当然可以说,这是就业市场自由双向选择的正常结果;但用人单位过度迷信“学历查三代”却也说明,教育质量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已经让研究生学历严重通胀贬值。如今,社会上从来不乏“一流本科,二流硕士,三流博士”的说法。高校扩招流水线上的研究生教育,让研究生学历成为人们心中被注水的文凭。研究生教育比本科耗费了更多的时间与金钱成本,但在教育成效上创造的人力资本价值却并不大,甚至连社会实践的教育都不如。几年之后,学生们拿到手的常常只是一张贬值的文凭。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以“学历加学校”的方式投票,便是最自然的选择。
“学历查三代”,对教育本身的反思不应该停止。任何一种以身份、学历为门槛的不公,也需要去打破并改变。需要看到,为了促进更加公平地就业,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禁令,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要让这样的禁令真正起作用,更依赖高校本身去行政等级、去各种行政考核评比的配套改革。
当然,用人单位也需要改变如今并不那么健康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如今,一些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常把成功招聘到名校生、高学历生,当成单位人才建设的业绩,至于这些人才究竟能不能发挥作用,是否会造成人才浪费,则完全不去考虑。相反的却是,一些全球500强的企业在招聘时,反而更乐于选用学历低者。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既然两个应聘者表现差不多,只能证明学历低的应聘者更优秀,并且学历低者的用人成本更低、稳定性也更强。或许,只有将高校教育、就业招聘都换个思路去改变和改革,消弭就业歧视,才可能找到出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