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警方近日破获一起诈骗案。该市下辖的合浦县一名护士温某冒充“挂职副市长”,与情人郭某唱双簧,对一些想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官职、工程或项目的人进行诈骗,8个月共骗取金额超100万元。目前,温某与郭某已被警方以涉嫌诈骗犯罪刑事拘留。(5月21日《北京晨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老掉牙”的诈骗案。而且,和众多的同类诈骗案相比,这个“挂职副市长诈骗案”无论是从“专业”的设计、下套,还是骗子们的临场表演,各方面都要逊色许多。这个诈骗案,仅仅是通过情人郭某向别人介绍温某是自治区某领导的侄女,北海挂职副市长,然后许诺帮人谋取职位,收取“活动费”,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可问题是,一个低劣的诈骗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战果辉煌”呢?说被骗的人愚蠢吧,不,其实他们精明得很。在他们看来,花几万十来万买个官当当,然后狠捞猛捞,实在是“一本万利”的划算买卖。问题就在于,当人心里一激动,头脑一兴奋就容易忘记警惕,辨不清真假。心理学显示,当一件事能让自己极大获利时,人的潜意识就会非常希望这件事是真的,从而丧失一定的警惕性。
何况,人是感觉动物,印象动物。许多人之所以一听到能买职位,能买官就激动,就兴奋,深信不疑,在于平时耳闻目睹了许多这样的现实,已然先入为主在脑海中形成了确实能买职位买官的“烙印”。于是,如果自己碰到买官卖官的事,从心里就会感觉是真的。现实中,无论是1万买个乡镇领导,3万弄个副局长的原通道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向志清,还是卖官不分官位大小的广东省茂名市原公安局局长倪俊雄,抑或者是当县委书记要花30万元的山东省原副省长黄胜,层出不穷的官场买官卖官现象无疑是许多所谓“精明人”上当受骗的基础。
其实,设计的高明也好,低劣也罢,这都不是卖官诈骗案能否成功的关键。对卖官诈骗案而言,若想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当官等于发财”的观念是否深入人心,官场买官卖官的现象是否风行。倘若我们的监督监管体制很完善,很严历,当官发不了财,官场买官卖官的现象也很少,任凭骗子们的骗局设计表演的再高明,也很少有人会上当受骗;反之,如果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对特权进行有效的制度约束,官员发财的比比皆是,买官卖官的现象风行,就是骗子们骗局很低劣,上当受骗的也会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