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在海口市博物馆馆长张健平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两张发黄的劳工契约,在经历了将近150年的沧桑岁月后,契约的字迹依然清秀完整。专家称这两张契约对海南地方文物研究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同时对海南开埠后商贸往来研究具有极高的考证价值。
每天工作不超12个小时
据介绍,这两张契约都是个人契约,内容大致相同,是海南劳工在古巴劳务的相关规定。记者看到,该契约详细规定了工作时间、福利待遇以及休息休假,其中包括每天工作不能超过12个小时、饮食以及发放新衣服等内容。记者就海南男性这一张契约,为市民进行解读。
1、工作时间:有8个小时休息时间
2、福利待遇:发工资包饮食,还发衣服
同时,契约还规定,除工作日内吃饭和休息时间外,按照工作性质,雇主不得让劳工在节假日里做除节假日内须开展的工作以外工作,总而言之,就是节假日不工作。
3、休息休假:节假日不工作
当劳工患病时,雇主还应向劳工提供疾病持续期间所需要的医生和药品救助,如果劳工患病一周以上,雇主可以不支付工资。若疾病产生的原因与雇主的意愿有关,患者可在患病和健康恢复期间获得工资,如同未患病时一样。
近150年劳工 契约入藏市博
据介绍,这两张契约是一名海南男性(具体市县不详)和一名琼山男性分别同古巴签订的劳务契约。因为当时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契约的文字为西班牙文,市博物馆专门聘请翻译家对契约进行了翻译。
记者看到,经过岁月洗礼,这两张契约的纸张已经泛黄。从翻译的文字来看,这两张契约分别签署于1869年11月30日和1869年11月5日,都是“再次签约”。契约为一式四份,其中契约双方各一份,当地市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室各一份。据推测,此次入藏的契约很有可能是西班牙官方保留下来的原件。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19世纪中叶,大量契约华工远渡重洋,开拓了中古关系。这些劳工有的被送到了古巴的造纸厂,有的被送到了庄园、咖啡园、烟叶园、牧场、甘蔗园和城镇、农村务工。为了满足劳动力的需求,建立长远规模的招募华工制度,西班牙派官员来华,谋求与中国订立通商条约。经过谈判,双方签署了中西《和好贸易条约》,允许华人自愿前往西班牙所属各殖民地谋生。
首次出现,历史的佐证
“契约的内容规范、详细,不像是强迫性的劳务输出,同时提出了吃住、工资、工作时间等规定,加班以后还有加班费。”张健平如此介绍这两张百年契约。据透露,这两张契约是市博物馆今年年初从海南一藏家手中征集到的,而这位藏家是费时多年从欧洲苦寻得来。
张健平告诉记者,对于海南劳工的输出,在许多人印象里是在南洋一带。而这两张契约的出现,说明在150年前海南劳工已经到了古巴、到了西半球,“这个足以佐证,开埠后的海南,是一个商业地区,对外交流频繁”。
张健平告诉记者,近些年市博物馆一直想策划举办反映关于海口记忆的主题展览,多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在世界各地广泛征集和海南海口有关的历史文物,“这两张契约十分珍贵,在我省首次出现,尤其是像这样的纸本文物,保存如此完好的在全国也很少见”。据悉,两张契约未来将适时向市民展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