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晚,网友“@空游无依”在微博上曝光了埃及神庙惊现“×××到此一游”的照片。此微博一发,立即引发了网友们的疯狂转发。一时间,针对这名游客的人肉搜索开始启动,并很快有了结果。网络“众包”的信息搜索模式使得事件中心的当事人失去个人隐私的同时,也助推着类似事件的曝光。果不其然,事发2日之后,甘肃敦煌壁画上“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到此参观考察”的笔迹又被置于网络。
可以预见,借着这一波舆论大潮,接下来将会不断有新的“神笔”进入公众视野。而到目前,舆论对游客涂鸦行为的直接介入,也显示出非同凡响的效应,可以说,一种舆论倒逼游客素质提升的机制正在形成。对此,我们除了关注具体的不文明现象以及应有的法律创设,也应对这种机制本身予以关注。
一定意义上,发生大规模的旅游行为反思,是中国社会必然会遇到的。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休闲旅游早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中国游客在国内外所表现出来的糟糕素质,势必会在某一时刻爆发出集体性的批评、反思乃至声讨运动。此次埃及神庙上惊现国人笔迹事件,既因为在人们印象中埃及神庙格外珍贵,又加上书写的笔迹格外清晰,由此也构成了多个传播点,使得该事件最终成为此一轮舆论反思的起点。
在反思中,几乎人人都竞相占据道德上的制高点,尽管事实上不少激烈的声讨者也许也有过此类举动,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声讨将“到此一游文化”的正当性迅速抹灭了。尤其是出国旅游,涉及到维护“国家的脸面”,这种基于捍卫民族尊严而迸发的愤怒足以彻底否定“×××到此一游”行为的合法性。与此同时,另一点也非常重要,即埃及神庙涂鸦的当事人所遭遇的“人肉搜索”。这也再度提醒所有游客,在社交媒体时代,监督之眼无处不在,由此带来的隐私曝光代价,将无人能够承受其重。
事实上,基于维护国家尊严的说辞,更多只是一种应付道德辩论时的惯性使然。假如没有舆论的曝光,这种民族情绪并无被激发的机遇。相反,信息时代带来的“人肉搜索”足以让所有人恐惧,这种实实在在却又捉摸不定的监督形式,让很多人感到后怕,也构成了摒弃“到此一游”文化的根本动力。
当然,舆论的倒逼既具有力量迅速巨大的特征,却也无法摆脱互联网所内化的短促缺陷。关于游客素质的舆论反思不可能保持长期亢奋的状态,尽管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曝光和监督市场存在,但舆论制造的道德声讨不能代替法律的持久治理。换言之,正如一些媒体评论所呼吁的,此次舆论集中反思游客出国旅行的素质问题,应当提炼成为一次普及旅游文明常识、提升游客基本素质的契机,更应该成为一场普及法律、落实法律的大讨论。
所以,舆论倒逼之下,“到此一游”这样的文化能否终结,还要看后期的游览常识普及和法律执行的落地。但对于中国游客而言,这样的舆论反思是必要的,甚至是一堂来得太迟的文明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