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近年来,外交部一直高度重视运用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早在1998年,外交部就开办了官方网站。2011年以来,又先后在新浪网、人民网、腾讯网开通官方微博,以亲民的风格、幽默诙谐的语言与网友沟通互动,引领政府机构在新媒体应用上的发展潮流。
今年5月7日,外交部再次试水网络问政新平台,开通其公众微信账号——“外交小灵通”,这也成为首个正式上线的中央部委政务微信。
关键字自动回复,未来建高效互动机制
“外交部作为第一家开通公众微信账号的中央部委,主要是从工作角度考虑,想更多地贴近网友,让更多的网友关心、支持中国外交。”谈到为何想到利用微信这一网络社交工具,外交部新闻司网络公共外交处副处长朱晓钟说,“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无比迅猛。通过微博几年来的尝试,我们在新媒体使用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微信平台的开通,也是顺应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以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是外交部推进公共外交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
据介绍,“外交小灵通”公众微信平台的信息采集由专人负责。目前,定期推出的栏目主要包括:重要外事活动信息;高级外交官重要讲话、文章;驻外使领馆活动报道;领事救助和外交知识等。
“微信的发布形式很丰富,除了信息,我们还可以发布图片、声音、视频等。目前微信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正在着手建立一个资料库,尽可能地做到对网友提问的关键字进行自动回复,大概占到50%—60%,剩下的由人工回复。新媒体没有互动就不可能持久。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了解公众需求,收集公众意见,逐步建立起与微信‘好友’更为高效的互动机制。”朱晓钟说道。
近年来,使用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的网民数量大幅增长。“我们若是只通过网站发布信息,必然接触不到更多的网民。所以这两年来,我们也尝试进入移动互联网,不仅开通了官方微博,还在今年元旦推出外交部网站的移动客户端,网民可以通过手机、iPad上的应用程序(APP)看到外交部网站的移动信息版。”朱晓钟表示。
延续微博亲民路线,内容选择更加精细
外交本身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如何兼顾服务性和趣味性是一个难点。如何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扩大公众的外交知情权,同时让人更容易接受?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外交和民众之间的沟通方式。
“外交语言比较正式,怎么转化语言体系,使用网民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熟悉了网民容易接受的语言,注意不讲官话套话,多讲故事,也就是要‘接地气’。‘讲外交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方式。”朱晓钟说,在语言风格上,“外交小灵通”微信延续了微博的亲民路线,保持了准确又不失活泼的风格。就像身边的朋友一样,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大家来交流外交话题。
“在微信与网民互动时,一定要强调可读性。因此,在发布内容上,‘外交小灵通’微信会选取一些轻松活泼的信息,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做外交知识的普及。在重大消息发布方面,新媒体也与传统发布方式截然不同。现在,在微信平台上,领导人出访到哪个国家,我们便会做一些当地有意思的知识介绍,如旅游、文化、社会信息等,提取当地亮点,提升可读性,同时兼顾服务性与趣味性。”朱晓钟表示。
“在微信平台上,我们依然保持亲民的路线、诙谐的语言风格。微信的公众账号与微博不一样,每天只能发一次。但这种限制反而促使我们在发布内容时会更加往深度发展,内容选择更精细,我们只选择最重要、最想让受众看到的新闻。”朱晓钟表示。
打造全媒体平台,与网友良性互动
“微信用户由于和手机、QQ等用户终端紧密绑定,‘好友’的‘质量’更高,受众更真实可靠,传播也更有效。但微信公众账号的经营,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朱晓钟介绍,因为微信公众平台本身不提供任何的推销、宣传功能,只能借助第三方去推广这个账号。“所以,我们通过在网站上发消息,举办开放日、座谈会等公共外交活动推介我们的微信二维码,同时还在微博里大力进行宣传。”
“从创办到现在,在新媒体的使用中,我们走了不少弯路,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现在,信息来源有了更多保障、发布手法更加多样、处理与网友关系的经验更加成熟。”朱晓钟表示,微博的公众性、传播性强,微信则侧重互动性、私密性。随着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发展,现在可以实现微博和微信的同时使用,将来用起来肯定会更加便利,所以二者之间并不相互干扰。
“以后还会出现其它的平台,但即使微博没落了,‘外交小灵通’也会继续发展,我们要保证其不管是存在于哪个平台中,牌子都要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在乎的不是平台,而是‘外交小灵通’这个品牌,以及如何借助这个品牌开展网络公共外交活动。”朱晓钟充满自信地表示。
“新媒体的拓展空间和潜力很大。未来,我们将继续利用好两个‘微平台’,通过发布更多的权威信息和深度观点提高影响力,努力把‘外交小灵通’打造成一个全媒体的平台。同时会考虑从线上走到线下,开展更多的活动惠及网友,与网友实现更加积极良性的互动。希望公众进一步了解、理解、支持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朱晓钟说。记者何 璐 朱卫禄
相关链接:
中央部门公开2013年预算 “三公经费”预算首次同步亮相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