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城管粗暴踩踏商贩头颅的视频激起轩然大波。延安市已经解聘了当时在现场的多名城管人员,并将两人分别给予刑事及行政拘留。但事情远未在舆论中平息,要求取缔城管的声音再次在社交网站上回荡。
城管是中国名声最差的一支管理大军,但他们又承担着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相当大的一部分。由于中国城镇化速度很快,基层治理又要跟得上,又不能成本太高,因此城管人员的平均素质和收入都是相对较低的,很多地方聘用了大量临时人员。
这造成了一种矛盾。城管(包括协管员)维持了很多城市市容市貌秩序,管理了市场,对城市综合发展做出基础性贡献。但同时各地都不时有城管粗暴执法,被传到互联网上后激起民愤,有的还酿成商贩集体抗议,既损害了政府形象,也不利社会稳定。
像延安刚发生的这起事件,肇事城管明显失了理,也违了法。无论事情的起因如何认定,双方发生肢体冲突后有商贩倒在地上,其中一名城管跳起来用脚踩踏倒地者的头颅,这无论如何都是执法犯法甚至是流氓行为。对这起事件延安方面迅速做出处罚或拘留相关责任人的反应,他们大概也没有别的选择。
但对于舆论的后续情绪,官方显然没有有效的安抚办法。城管系统大概算得上是政府管理社会体系里的最底端,但城管在很大程度上被当做了政府形象,对城管的不满成为社会上多种不满的发泄口,政府方面经常强调肇事者是“临时工”,但这样做往往越描越黑。
城管已在舆论的口诛笔伐之下失去了执法的必要权威。商贩被普遍认为是弱势群体,随着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情况发生微妙变化,一些地方商贩抗拒管理的情况在增加,从而相应增加了城管与商贩之间发生摩擦的几率。
中国很多地方的基层执法环境与中心城市差距很大。比如沿街赶集叫卖的传统很顽强,它在现代社会里未必合法,却合情。如何在法和情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各地城管的突出难题。
西方社会没有城管,只有警察。那里的城市管理已经是静态的,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人群都处于变动和更新中,管理是动态的。西方的城市管理法则很刚性,有违法者警察严厉罚款,抗法者会被直接戴上手铐。但在中国这一切都是弹性的,执法者的水平面临挑战。
只要出现粗暴执法,必须予以谴责和严厉追究。与此同时,舆论应对城管面临的复杂局面有所认识,不应出了某个暴力执法事件,就否定整个城管系统。舆论需要在鞭策城管依法管理市场的同时,分清个案和整体,不让整支城管队伍跟着背黑锅。
因为我们在批评城管的同时,谁也拿不出来一个彻底取代城管的方案。一些建议是局部性的,能起到修补作用,但城管在目前阶段存在的必要性是严肃学者们的共识。理性对待城管,通过个案教育全体,推动这支队伍的整体进步,这是中国方兴未艾的城镇化必须经历的一项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