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先进设备,从发现火情到反馈回来不到10秒,太过瘾了!”6月初,面对来访的记者,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李之龙正兴奋地向大家介绍刚刚引进的新设备——护林防火视频监测系统,有了它,管理站就能第一时间掌控未知的灾情风险。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层峦叠嶂、山高林密,面对76万亩的珍贵雨林,鹦哥岭管理站仅有27人的规模,实在是太少了,即使加上200余名护林员,难度也并不会降低多少。不久前,鹦哥岭引进的护林防火视频监测系统第一期工程正式完成了,在一个星期前的测试中,该系统反馈火情之迅速让鹦哥岭的青年振奋。
“测试中,我们的人在系统监测范围内点了两个火把,不到十秒现场情况就反馈到了监控室,发出警报。”同时,监控指挥屏幕墙实时显示前端采集点的图像,图像中同时包括相关数字信息如坐标、时间等,一目了然。李之龙用“过瘾”两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尽管目前一期工程仅有两个监测点,二期、三期工程也马上要开建了。
鹦哥岭雨林中蕴藏着大量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为进行保护工作,需采集它们的图片,然而,如何才能将这些珍禽异兽准确地抓拍、寻觅到是鹦哥岭青年们苦恼的事情?
据了解,在2009年,为方便调查动物踪迹,保护区首次引进了7台胶卷红外触发相机,“利用热感应效应,在动物经过拍摄区域时,它们的热量可通过红外线传导到相机,从而激发相机自动进行拍摄。”李之龙说。用红外相机监测物种优势非常明显,鉴定准确,而且受不同的栖息地环境类型影响小,还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
然而,这种相机也有不足之处,拍摄照片量较少、对小型兽类抓拍不力等。于是,2010年,保护区开始对红外相机更新换代,全部换成了数码相机,较之前的胶卷相机,数码相机存储量更大,电池使用时间更长,在数据的处理上也方便很多。
站长李之龙告诉记者,目前,整个鹦哥岭雨林里有270个监测点50台红外线相机。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等;国家II级保护动物小灵猫、水鹿等都是由红外线相机拍摄到的,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丰富影像资料。
李之龙说,目前,鹦哥岭核心团队共有31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6人,大学23人(7人在读研究生),平均年龄31岁。保护区还采取招收基层群众共同参与保护的形式,已有230名周边社区群众参加基层管护团队,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科研素养、认真、充满求知欲的鹦哥岭护林“土专家”。
此外,保护区还制订5年招收计划,今年还将吸收林学、植物学、社会学等学科的4名硕士毕业生。
相关链接:
鹦哥岭精神需要坚守更需要传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