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是海南省目前陆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其主峰鹦哥岭海拔1812米,是仅次于五指山的海南第二峰。
2007年,这个无人知晓的大山深处迎来了建站的首批大学生,此后,不断有大学生加盟。他们中有2名博士、4名硕士、21名本科生,分别来自全国9个省市12所高校,其中一位还是香港来的博士生。
沉寂多年的鹦哥岭从此热闹起来。一群朝气蓬勃、有专业知识、致力于森林保护事业的大学生坚守在大山深处,保护森林资源,进行科学考察,填补研究空白,带领群众致富,创新管理模式,使鹦哥岭保护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海南自然保护区的一面旗帜。
他们专业并不完全相同,性格也不完全相似,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宁愿放弃大城市的浮华喧闹,选择更能发挥个人才华的山林,到那里去绽放美丽的青春,实现自己的理想。
情定深山:条件艰苦,无人选择离开
5月31日,我们与鹦哥岭青年团队一起来到人们眼中神秘的鹦哥岭和保护区管理站,近距离了解他们的梦想与青春故事。
保护区管理站位于白沙县县城边上,院落树木很多,环境清幽。这里原是属于白沙镇政府的办公楼,2010年,白沙县委、县政府无偿划拨这座办公楼给保护区管理站,管理站才结束了三年租民房办公的历史。
但五年以前,他们的办公场所,并不是这样的情况。五年前的鹦哥岭,人烟罕至,十分落后。那时,保护区管理站刚刚成立,办公室也没有,陆续招来的大学生,挤在两间租来的民房里,男女各住一间,既是办公室,也是宿舍。
“组建鹦哥岭保护区,我们真的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如今是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站长的李之龙说,当时,保护区工作站除了一块牌子、一纸任命书和3名领导班子成员,几乎一无所有。面对没有办公场所、缺少工作经费、没有交通工具,缺乏专业人才等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他们没有被吓倒,反而在租来的民房里安了“家”,鹦哥岭保护区的各项工作就这样向前推进了。
“与青山为友,和绿水作伴”,听听很让人向往,真去践行,绝非易事。在偏僻落后的鹦哥岭工作,清贫、寂寞、辛苦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们只能用工作来打发时间,只能用交流与安慰,度过那些难熬而多思的夜晚。
但寂寞还不是最可怕的,鹦哥岭山路险峻,大学生们只能步行开展科学调查和管理巡护。山中雨多路滑,跌倒是常有的事,稍有不慎就会有跌落山谷的危险。蚊虫叮咬、蛇兽袭击,也已见怪不怪。山高路险,粮食和水没法带足,渴饮山泉饥吃野果也习以为常。
在一次考察当中,考察队专门从周边村庄雇了二十名挑夫把考察设备、用具和粮食运到驻扎营地。那天,烈日如炉火炙烤,蚂蟥遍地爬行,只走了两个小时,雇来的挑夫忍受不住丢下担子全跑了。为不影响科考活动,大学生们只能咬着牙度过眼前的难关,慢慢搬移各种物资,爬山涉水,不知道走了几个小时,不知道身体疲累到了什么程度,终于在天黑之前,到达营地。
然而,条件如此艰苦,这些大学生却没人选择离开。在东北林业大师读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刘磊看来,更在乎的是自己感受——学有所用、成就感和自豪感。昆虫学硕士王合升深信纸上得来终觉浅,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如果不往大山里跑不往林子里钻,是不会取得扎实的专业成就的。地道的北京小伙李飞,被鹦哥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所吸引,断然放弃首都的优越生活,为自己热爱的事业赶赴海南。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年都有新鲜血液注入鹦哥岭团队,一批批大学生把根扎在鹦哥岭,甘于寂寞,乐于清贫,成为这座处于海南岛心脏的青山的守护者。“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一生中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好的时刻。”这句话曾让他们无数次精神振奋。
科研使命:倾听大山的鸣唱,填补研究空白
“你相信蝴蝶能飞过大海吗?我相信!”身材有一米九的王合升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眼中透露的激情让人深受感染。
那是2008年底,在开展年终清山科考时,王合升在鹦哥岭道银村和力土村之间的沟谷里,发现了数万只从内陆飞来鹦哥岭越冬的斑蝶。在此前,他曾听附近村民讲过有在山中发现大量蝴蝶,但一直都没亲眼所见。而这一次,却让他惊喜莫名,数万只蝴蝶的忽然的出现,或者停在树的枝叶上,或者翩翩飞舞,失神之间,他并没有忘记举起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把眼前的美丽拍下来。
这是在鹦哥岭的山路里走了近6年王合升认为山中最神奇浪漫的一次遭遇。这几年里,他和队友们逐步摸清了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每月都要进山调查,吃住都要在野外,发现了珍稀物种淡水水母——桃花水母和圆鼻巨蜥,并对其在鹦哥岭林区生存状况进行评估,还发现了成年黑熊新鲜的粪便和爪印。
而鹦哥岭青年团队科研的最大收获是对鹦哥岭树蛙的研究。2010年之前,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总共才发现2只,对其种群、生态学、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还是空白状态。鹦哥岭保护区于2010年向国家林业局申请了鹦哥岭树蛙保护的一个项目,资金到位后,科研团队利用SMART项目目标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研制了详细计划。廖常乐和同事一起,发现了更多鹦哥岭树蛙,并对其种群、生态学、生物学、繁殖生物学进行研究。他们撰写2篇鹦哥岭树蛙的论文,刊登在SCI国际高级别的索引期刊,填补了这个物种的世界性研究空白。
“鹦哥岭是一个罕见的动植物资源宝库,是一个魅力无穷的神秘世界。”王合升说,6年来,鹦哥岭团队建成了数字保护区,建立了鹦哥岭动植物档案馆,和专家们一起发现了鹦哥岭地黄连等20个科学新种,记录到轮叶三棱栎等24个中国新纪录,伯乐树等190个海南新纪录。出版了80万字的《海南鹦哥岭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科学论文近40篇。
看到这些数字,这些记录,这些大学生们便会有一种悲中带喜的骄傲,因为这是他们用几年的青春谱就的。
理想不息:用一生的时间去认识鹦哥岭这块宝
每年的毕业季,校园里都有很多人在谈论着: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鹦哥岭青年团队都在庆幸,自己选择了鹦哥岭。
“一个年轻的、刚成立的保护区,各方面条件虽然差,但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几年下来,鹦哥岭保护区给年轻人的成长创造了非常自由的氛围,应聘而来的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工作岗位,自己拟定工作经费,自己拟定培训计划。他们建立了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制定了规范的科研考察制度,创新了科学的资源管理模式,有效地保护了海南珍贵的生态资源。
对鹦哥岭团队来说,山林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折磨,还有着精神的历练,但同时,他们更是收获了创业的快乐、生活的充实、科研的成果和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理解与支持。
李之龙完成了从一个基层科研工作者到一个森林公安局局长的身份转换,从上山下山的采样考查,到如今为了保护鹦哥岭,与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在这几年里,他不仅和村民的对饮中练就了一身的酒量,也在抓捕工作中锻炼了一身的胆量。
在这个过程里,他一直感恩鹦哥岭这座大山带给他的一切。他说:“我们为鹦哥岭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只是很幸运,在各级政府和上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下,得以无后顾之忧在这个平台上施展拳脚;我们只是很幸运,得到了社区群众的支持与厚爱;我们只是很幸运,寻求到了值得我们用尽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追求。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为千千万万个“鹦哥岭”,贡献我们的热血青春!”
刘磊有时也会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他发觉,时代的精神慌乱,让大部分的年轻人茫然无措。他也发现,鹦哥岭的伙伴们,反而有着一种“脱离”于时代的高贵感。在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社会主义精神、青春之歌、有志青年、有意义、责任心、使命感、激情、奉献等等具有某种鼓舞人心词已经不招人待见,甚至让人避之不及,可这些,却都是鹦哥岭的这些伙伴们,所最追求的。
“幕天席地练筋骨,安步当尺量青山。”王合升说,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认识鹦哥岭这块宝,去发现鹦哥岭那些美,去保护鹦哥岭这片海南的肺。个子高高的我,一步跨出去就是三尺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要继续以步当尺,把鹦哥岭这座大美的青山不断丈量。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