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白酒“退烧”、奢侈餐饮“遇冷”、政府采购逐步面向“国货”……种种迹象表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一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公款浪费有所收敛。
近来,许多地方和单位公开了政府采购、年度预算等“财务账本”,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其中暗藏不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数字游戏”。
所谓的“节约预算”“四菜一汤”
比如说,一季度公布的政府采购“节约成绩单”,一些单位宣称自己节约了10%以上。但记者注意到,这种“节约”有时候是基于“实际采购花费少于预算金额”得出的结论,并非“真正节约”。
一位长年负责政府采购的内部人士披露,就像买电脑,预算1万元,最后只花了8000元,看起来“节约”了2000元,但实际上比市场价还多花了1000元。
“以所谓的预算价格作为‘标准’,而不是以市场价格进行评价,显然是一种虚假节约”。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吕艳滨说,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申报预算时,有时会在配置、数量、价格等方面打下埋伏甚至虚报,为采购之后的“数字节约”预留空间。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曾对4个省主动公开或按要求公开的11万多件政府采购办公用品进行比价调查,发现近八成商品高于市场价,其中高出30多倍的有22种。最极端的例子是,一台台式电脑市场价不过2000多元,而政府采购价达9万多元。
广州近日公布实施了一年多的公车改革成绩:一辆车一年可节约5000元。然而在今年的财政预算里,公务车运行费用标准却并未改变。
再比如,记者了解到,一些公务接待的餐桌上,“四菜一汤”的就餐标准开始回归。但有的地方“走样了”,用山珍海味弥补“数量不足”。
报销虚列支出,账目瞒天过海
一位在地方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为了“方便下账”,有的单据写上“冠冕堂皇”的项目进行报销,是惯常的操作手法。
湖北省纪委调查发现,目前个别地方及单位仍有顶风违纪、公款浪费的现象,例如商务厅以“虚构”的全省商务系统信息工作会议名义,在一家大酒店开具77600余元的会务费发票并报销。
“有的部门设有自己的小金库,先用假名目把钱报销出来,以备他用。”上海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透露说。
在已公布的2013年部分地方预算中,“其他支出”或“项目支出”比重很大,而难做手脚的“基本支出”则份额很小,财政公开避重就轻、虚头巴脑。
广东省体育局公布的2013年预算支出超过3亿元,分别有“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和“其他支出”三个子项目,其中“其他支出”占九成,而此项却没有任何文字说明。
广州市质监局2013年预算原本56页,但只在网站上放了一晚上便被删去,取而代之的是46页的新版本。而消失的10页恰恰是“有信息量”的三公经费支出预算表。
吕艳滨认为,表面看公开了一些信息,要么是“窄口径”的公开,要么将敏感信息“虚化”,一些有内容的“三公支出”化身会议费、科研费、培训费,或打包成为“项目支出”掩人耳目。
公开花费细节,打造“廉洁政府”
遏制公款浪费、减少政府行政成本有必要建立政府公费支出的绩效评估机制。吕艳滨认为,应尽快补齐这一行政管理“短板”,让每一笔钱都花得值。
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增科指出,反对铺张浪费需要顶层设计,建立透明公开的公共财政制度,充分公开细节,让复杂的数据变为易懂的“通俗读本”。
同时,还应建立可操作的强制性标准和细则。比如公务接待人均花费多少、能上多少菜、不能上什么菜,有明确标准;办公配备包括电脑型号皆有具体标准。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建立完备的标准和制度,公开花费细节,加大审计和监督力度,这样才能给公款消费套上“紧箍咒”。(“新华视点”记者刘元旭、周琳、陆文军)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