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个吃螃蟹”的黑龙江省大庆市开始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进行了公车制度试点改革,但能够长效坚持的只是少数,多数试点受多重因素影响或“夭折”,或停滞不前,甚至一些试点已出现公车“回潮”(6月13日《经济参考报》)。
如果说大庆是公车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话,那么,1998年开始的大庆公车改革至今在中国已有十几年历史;而且,参与公车改革试点的省份将近一半。然而,试点改革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改革不是停滞就是“夭折”或是“回潮”,这显然不符合改革初衷,何以如此,值得深刻反思。
从专家分析来看,公车改革“夭折”、停滞、“回潮”的原因大概有三点:一是补贴标准设计不合理引发质疑、遭遇失败;二是缺少更高层面统筹导致改革受挫;三是尽管一些地方公车改革取得成效,但由于财政压力等原因试而未推。但在笔者看来就一个原因: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民众参与,造成地方政府自我改革失败。
毫无疑问,14个省份的公车改革,地方官员既是改革的设计者、推动者,又是被改革的对象,这样的双重角色很难同时演好,陷入“夭折”、停滞、“回潮”一点也不让人意外,因为谁都不想“割自己的肉”。如果“顶层”设计公车改革方案,公众监督方案落实,地方政府只扮演被改革的对象,显然,改革效果会大不一样。
在笔者看来,中国公车改革经过十多年试点,应该到了总结改革经验、统一改革模式、全面正式推行的时候了。因为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无休止试点下去;再说,多数公车改革以失败告终,不应该再执迷不悟、停步不前了,应该借助中央“八项规定”的“东风”,在中国大地上重新掀起一场公车改革。
首先是总结各种改革经验。试点改革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经验,都有值得吸取的教训和“营养”。而且,国外公车的改革和管理经验同样值得借鉴。其次是根据各种经验来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统一改革模式。再者,成立专门的部门、制定专门的改革方案来推进中国公车整体改革。
由于各地公车改革各行其是,显然都是碎片化的改革尝试。公车改革试点阶段可以尝试多种模式,但如果全面车改,必须要形成统一模式,因为各地的情况大同小异,都是纳税人在为公车或公车改革埋单。只有形成统一模式,而且这种模式由“顶层”来设计,由公众参与设计,才有希望获得成功。
所谓“顶层设计”,不仅是制定统一的改革方案——类似于医改、房改这样的方案,而且还要组建类似于国务院医改办这样的统一领导协调机构。也就是说,需要成立国务院公车改革办公室来设计、落实公车改革方案;把公车改革提升到与医改、房改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有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
遗憾的是,公车改革试点至今,国家层面没有专门的改革方案。尽管有《党政机关公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等法规,但是却不能有效推动公车改革。即使在《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适时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但未见该方案出台,而且也仅限于国家机关。(张海英)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