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海南岛的生态核心,被称为海南人民的“水塔”。
2007年,随着27名大学毕业生来到这里,连绵青山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他们,用双脚丈量鹦哥岭200多个山头,建立起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填补了海南自然保护区多项科研空白。他们,用爱心和责任,帮助当地黎苗同胞脱贫致富……
6年来,这群年轻人远离城市浮华,在青山绿水间坚守人生梦想,谱写了新时期青年人生奉献的赞歌。
追梦之路:
他们不恋城市恋大山
家在昌江一个小山村的王云鹏记忆中始终忘不了儿时与大山结下的感情。小时候,他和村中小伙伴们常到大山里去摘野果,山上的番石榴、酸豆子、野荔枝,小松鼠、野猪常出没,让他从小就爱上大山。但由于村里大面积砍山开荒,森林被毁,造成漫山遍野小动物和野果乐园逐步消失,只能永远珍藏在记忆里。
因为对动植物的热爱,他报考了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大学毕业后已在三亚工作的他,于2007年加入了鹦哥岭团队,成为一名大山的守护者。对此,家人不解地说:“让你上大学就是为了走出大山,如今你不留在城里,反而要进大山,值得吗?”现在保护区担任社区宣教科长的王云鹏每天向当地村民宣讲环保知识,并开发一些有利于自然保护又能给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尽管常年与苦累、寂寞相伴,但他觉得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随着鹦哥岭青年团队的事迹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加入这个团队,现在这个团队的核心已由当初的27人增加到31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6人,大学23人(7人在读研究生),平均年龄31岁。
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的硕士生米红旭与女友蒋帅是去年加入这个团队的一对年轻情侣。小米说,自己学的是动物专业,女友学的是微生物专业。本来毕业后二人在哈尔滨或青岛都可找到不错的工作,但二人依然选择了鹦哥岭。“我不是奔鹦哥岭青年团队的声誉而来,只是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不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本职工作,我觉得那是一种遗憾。”
小米告诉记者,上山一趟需四、五天,主要工作是在山上进行资源调查,对发现的新物种进行记录。不久前,由他负责的红外线野生动物监测又让他有了新的惊喜:一只野鸡和野猪同时在一个水潭边出现了。小米说,他不时将自己进山从事科考的照片发到同学群里,引来众多身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围观”,并羡慕不已。
正是因为有了这群痴爱大山的年轻人,鹦哥岭的青年团队才会6年如一日,矢志坚守在大山深处,使这个保护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海南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面旗帜。
科研之路:
爬山涉水不言悔
6月1日上午,记者跟随王合升等队员到鹦哥岭“好汉坡”实地踏访,这里距1812米的主峰已不远。由于上山不通公路,全是陡峭的山坡,路上不时传来同行记者因山蚂蝗爬上身而发出的尖叫。爬坡到一半路程,一些同行就气喘吁吁,因受不了山路的崎岖陡峭与山蚂蝗的叮咬而中途下山。
要知道,队员们每次进山,不论男女,人人都得背负30-50斤重的生活物资和工作器材,穿越漫山遍野的浓浓瘴气。山里的天气变化莫测,有时晴空万里,霎时却又大雨倾盆。有时遇上连夜暴雨,实在困乏难忍,就在湿漉漉的睡垫睡袋上打盹睡个小觉;为了保护照相机、GPS等宝贝仪器,队员们甚至要站着捱过漆黑的漫长雨夜。
科研是保护区的一个工作重点。2008年,王合升在鹦哥岭南坡的昌化江支流调查时,首次在海南发现了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淡水水母,即桃花水母。2008年底,王合升带领监测队在开展年终清山科考时,在鹦哥岭道银村附近的山谷中,发现了成千上万只蝴蝶。他带领监测队对越冬斑蝶进行持续跟踪监测,通过三年的监测,发现斑蝶每年10、11月间到海南越冬,次年2、3月份离开。至今,又陆续在红坎、南坡等地,发现了10多个斑蝶的越冬地。
鹦哥岭青年团队科研的最大收获是对鹦哥岭树蛙的研究。鹦哥岭树蛙是管理站副站长陈辈乐首次发现并命名的,但2010年之前,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总共才发现2只,对其种群、生态学、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还是空白状态。鹦哥岭保护区于2010年向国家林业局申请了鹦哥岭树蛙保护的一个项目。廖常乐和同事一起,发现了更多鹦哥岭树蛙,并对其种群、生态学、生物学、繁殖生物学进行研究。他们撰写2篇鹦哥岭树蛙的论文,刊登在SCI国际高级别的索引期刊,填补了这个物种的世界性研究空白。
管理站建立了GIS信息平台,建立了鹦哥岭“档案馆”、鹦哥岭网站。编辑完成了80万字的科学专著《海南鹦哥岭生物多样性及保育》一书,国际知名林学家、中国科学院蒋有绪院士亲自作序,给予很高评价,他说:鹦哥岭保护区在动植物编目、区系分析,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一大批新种、新记录,积累了宝贵的数据,为我国热带雨林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未来之路:
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鹦哥岭青年团队的事迹被广为宣传,他们先后获得各种荣誉,并受邀到全国各地做报告。
面对鲜花和掌声,鹦哥岭青年团队显得异常冷静。去年加入这个团队的新人米红旭说,鹦哥岭的名声大了,对保护区来说是好事,可推动保护区更好地发展和保护管理。但对于每一个队员来说,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必须做出更好地成绩,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我们一定不会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了当初追寻的人生梦想方向。”
从云南农业大学昆虫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王合升深信从事林业工作,如果不往大山里跑不往林子里钻,是不会取得扎实的专业成就的。在别人眼里,鹦哥岭是一个边远艰苦的穷山沟,而在他的眼中,却是一个罕见的动植物资源宝库,是一个能燃烧激情、实现梦想、成就事业的大舞台。他认定人活着就应担当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
管理站站长李之龙代表队员说出了鹦哥岭未来的梦,他说,在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鹦哥岭人对未来充满憧景,未来的鹦哥岭希望建设成为“两区六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全国示范性保护区。建成雨林生态旅游基地,成为公众感受热带雨林与少数民族风情的度假中心;建成热带雨林研究基地,打造研究热带雨林的首选保护区;建成对外交流合作基地,成为全国保护区的“博鳌论坛”;建成林业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全省培养林业干部的摇篮;建成社区共管示范基地,打造鹦哥岭品牌的生态农业产品,让社区村民在保护中受益;建成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成为全省的生态环境教育中心,让公众自觉参与到生态建设中。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