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们在进山科考的路上。本报记者武威摄
一座密密实实覆盖着苍翠热带雨林的大山,要将其进行透彻研究,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到过鹦哥岭的中外科学家们和坚守在鹦哥岭上的大学生们从2003年到2013年,用时10年,才仅仅初步揭开了这座保存着全国最完整、最大面积热带雨林的大山神秘面纱的一角。而这一角,已经是硕果累累。近日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以下简称《大书》),就是对鹦哥岭10年科研考察的最完整总结。
10年三波科考浪潮
“当初这是个令人欣喜的发现。”说起鹦哥岭上原始热带雨林的发现,省林业厅总工程师周亚东就打开了话匣子。
在1997—1998年的全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首次听说鹦哥岭有原始林,但未能进去考察。直到2002年11月,我省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队才专门派调查分队进入鹦哥岭的道白岭、道银村等区域,首次确定了成片原始林的存在,鹦哥岭第一波科考浪潮随即展开。
2003年3月,原省林业局和香港嘉道理联合多家权威科研院所和海南日报等新闻媒体的数十人,共同对鹦哥岭进行了深入的资源调查。这次调查第一次科学地记录到了原始热带雨林,初步把握了其原始林对我省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并初步认识了鹦哥岭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随即,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发表了《海南发现罕见原始森林》的内参。
2005年3月—12月,为申报建立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波科考浪潮展开。原省林业局和嘉道理再次联合多家科研院所的专家60多人先后3次深入鹦哥岭,历时6个多月,获得了丰富的考察数据、资料。
2006年7月,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正式成立,随后27名大学生陆续来到这个保护区。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和毅力推动了第三波科研考察浪潮。成果主要体现在深入研究前两次科考成果,同时在发现新物种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根据统计,参与鹦哥岭调查的主要人员有近百人之多。
众多专家著权威书籍
“出版‘鹦哥岭大书’是我们一直的梦想。”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站长李之龙说。
记者了解到,这本“鹦哥岭大书”对鹦哥岭科研成果进行了全景式展示,“光是参与著作的主要人员就有35人之多。”《大书》主编、华南师大教授江海声对于这本自己的“得意之作”显然十分看重。参与写作这本大书的科学家阵容庞大,包括境内外、动植物、高校院所和NGO等各个领域的专家。
科学家们研究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从鹦哥岭的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到各种植物、植被及森林资源,从脊椎动物到各种昆虫,甚至包括鹦哥岭保护区的管理战略和规划。
从事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数十年的中科院院士蒋有绪先生曾评价说:“《大书》在热带林动植物编目、区系分析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等方面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
原始林面积比例64.2%
根据《大书》,鹦哥岭保护区至今保存了华南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森林,其中基本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森林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4.2%。
这意味着“鹦哥岭物种多样,资源丰富。无论从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多样性来看,还是从不同层次多样性的保护价值来看,都有很强的特有性、代表性和典型性”,蒋有绪如是说。
“鹦哥岭在植物区系地理上处于典型的过渡和交汇带位置,在动物分布方面也体现了热带—亚热带的过渡性质。”李之龙说,与海南其他保护区相比较,鹦哥岭的动物生态单元最为完整复杂。
“鹦哥岭记录的脊椎动物特有物种占海南已知特有物种的81.4%,这些特有种占鹦哥岭已知物种的比例达到8.12%,其特有性是我省其他保护区不能比拟的。”江海声介绍说,鹦哥岭至今已记录乡土野生维管束植物2017种。
自2005年以来,科学家先后在鹦哥岭发现并发表动植物新属2属、新种20种;中国新记录种24种、海南新记录种190种;此外,还记录到中国特有植物464种,海南特有植物178种,海南特有动物62种。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