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这场灾害后,整个社会意识到,由于区域内的大气污染物相互传输、相互影响,要想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必须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否则,任何单个城市付出的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
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其中包括,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和重点大城市PM2.5治理,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严峻的现实表明,要解决我国严重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势在必行,只有如此,才能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组织保障,才能对各省市共同承担治理责任产生硬性约束。此次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措施表明,有关协调机制的建立已进入到具体落实层面。
我国经济近年来高速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机动车保有数量在短时间内激增,我国大气污染类型也迅速由燃煤型污染转变为燃煤、机动车、工业排放多类型污染,这种高负荷共存的重度复合大气污染类型,是发达国家此前没有经历过的。没有相关治理经验作为参考,也加大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今年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大气污染灾害,涉及地域之广、污染之重令人震惊。其间,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大气污染变化过程呈明显同步性,重污染天气一般在一天内先后出现。在经历了这场灾害后,整个社会意识到,由于区域内的大气污染物相互传输、相互影响,要想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必须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否则,任何单个城市付出的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
环保部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全国74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中,污染较重的前10个城市有5个位于河北,天津和北京则分列第16位和第17位。如此严峻的形势,让我们明白过去“以邻为壑”式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种掩耳盗铃。其他国家的治理经验表明,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各个相邻地区形成了一个咬合紧密的链条,只要有“掉链子”的,整个区域的减排效果都会受到影响。研究表示,控制大气污染中的细颗粒物(PM2.5),必须实施各地区污染物协同控制政策。雾霾灾害天气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和污染排放有关,其中主要污染物是细颗粒物。细颗粒物的成因复杂,约50%来自燃煤、机动车、扬尘、生物质燃烧等直接排放的一次细颗粒物。
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各地区协作实施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这些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不小。首先面临的具体问题就是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差异问题。在京津冀地区,河北省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偏重,其中粗钢产量超过全国总量的1/4,能源消费量居全国第2位。2012年北京煤炭消耗总量为2330万吨,而河北每年煤炭消耗量高达两亿吨,其环境治理压力巨大。在全国几大主要经济区域中,京津冀城市发展最不平衡,而大气污染问题也最为严重。建立大气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首先要解决产业升级问题、新兴产业布局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利益分配。没有利益的保障,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很难持续。各地区间巨大的利益调整问题,没有中央政府的出手显然是无法解决的,这也决定解决大气污染,首先要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
今年我国将建立覆盖116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位,随着各种硬件设施的建设到位,中央政府指导下的大气治理区域联防联控,将产生有效的硬性约束。我国日益突出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大气污染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而大气污染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决定,相关治理工作必须在国家层面的领导协调机制下才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