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高考状元都已经出炉,关于他们的新闻报道也不断出现。诸如“重庆高考文科状元张毅:爱看韩剧爱卖萌”、“吉林2013文科状元:爱吃爱玩的微博萌主”、“云南文理科高考状元从不上补习班”、“四川高考文科状元刘峻豪:爱打游戏爱玩音乐”、“”“理科状元朱恬缘:重效率不贪黑起早”,不一而足。
不约而同,这些新闻报道都有一个指向,即这些状元都既能玩也会学,全然没有对于学习和考试的紧张和困惑,反而能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很好地“享受生活”。看完这些新闻,无怪乎有网友戏谑,看看各地高考状元的新闻,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看韩剧、刷微博、谈恋爱、玩网游会影响我的考试成绩了。
不可否认,状元们都会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理解和掌握本阶段的知识方面比同龄人有独到之处。正如“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一样,状元们会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见诸媒体,状元们无一例外的都是能学会玩的全能战士,无疑带有一种“神童化”情结。而且,全然隐去学习中曾有的纠结与彷徨,难免显得不靠谱。
究其原因,媒体在这之中有自己的议程设置,高考作为另一种“国考”,难免会有“状元正确”的意味。在这样一致的报道思维下,高考被渲染成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可以看韩剧打游戏,学习玩乐都不误。至于补习班,这是“降档次”和“掉身价”的举动,呈现于媒体的状元们肯定是没有去的。
不仅是媒体,避苦就甜,将高考状元“神童化”,也是各状元产地的宣传策略。能够培养状元的学校,要展示的是在教育方面的方法得当,轻松培养状元,而不是“填鸭式”的教育。如此一来,学校既能获得优质生源,也能够取得现实的利益。“神童化”的状元在各方合意下,也就应运而生了。
只是,言者有意,听者必须有心。在高考依然是一场全国性选拔考试的情况下,如今还无法否认“应试”仍然是高考本质这一事实。至于这之中,附带有的一些素质教育的点缀和装饰,无论是考生和各位看官,也应该明白,“无他,形式而已”。
而且,退一步而言,在成功后再去回头看自己之前的经历,苦涩一般也会变得香醇,这种回忆式的陈述大都带有很强的自圆其说性质。每个人的特点和状况都不一样,轻易地被浪漫化的宣扬和陈述所吸引,将极易使自己迷失在别人“回忆的路上”,而始忘记了去走自己现实的路。
对状元们的“神童化”既是对未来考生的误导,也是对这些状元的不负责。状元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应该受到应有的赞扬和鼓励。只是,隐去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将他们的学习过程都浪漫化为一个很享受的过程,无疑是渲染过度。胡适先生说“一点一滴努力,满仓满谷收成。”对于任何的“收成”,还是别忘了那曾经的一点一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