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回流的脚步声变得越来越真切,而这一次,IT界两大巨头苹果和谷歌扮演了排头兵的角色。
5月21日,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出席美国参议院的听证会时,宣布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制造苹果电脑(Mac)。此前,硅谷的另一家龙头企业、与苹果公司总部相距不到15公里的谷歌公司宣布将与中国台湾代工商鸿海精密(富士康在美国的母公司)合作,在美国本土制造“谷歌眼镜”。
对此,经济学家和华尔街分析师们心存疑问,“美国制造”回流究竟是短期救市,还是长期战略?
奥巴马力推“美国制造”
执政美国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公开场合提到最多的一个主题是什么?根据美国媒体的统计,不是移民改革,不是医保法案,也不是控枪,而是“美国制造”。
美国媒体曾披露一名白宫高官的信息说,在一次白宫会议快结束时,奥巴马随意地拿起一名助手的iPhone,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既然这个设备是美国设计的,也应该能在美国生产它。”之后不久,当奥巴马在一次宴会上与苹果前CEO乔布斯交谈时,再度抛出这个话题,乔布斯的回答是:“这些工作不会回来了。”
不过,时过境迁。如今,乔布斯已然去世,美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正在逐渐复苏,“美国制造”正在从奥巴马的口号和呼吁,逐渐变成不少美国企业的实际行动。福特汽车、英特尔公司、星巴克、佳顿、卡特彼勒、耳机生产商SLeek Audio等都已经把一些制造转回本土。最近的一些调查显示,已有近40%的美国企业准备把部分工厂从中国迁回到美国。
美国制造业回流及“本土化制造”的背后,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欲借“再工业化”战略重夺国际制造业竞争主导权,重塑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意图十分强烈。
美国制造业确实正在复苏。美国供应管理协会今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2012年反映制造业综合发展的ISM指数达到了56.1。该数值以50为临界点,高于50被认为是制造业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则意味着制造业的萎缩。
回流背后的利益驱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科技公司接二连三向海外特别是向中国转移制造部门,成为潮流。如今,潮流开始回流。去年6月,谷歌宣布选择将新型无线家庭播放器NexusQ放在美国生产。NexusQ在背面镌刻了一行简洁的句子:“在美国设计和制造”(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in the USA)。谷歌公司说:“我们在进行一场关于‘美国制造’的试验。”
2011年,波士顿咨询集团就曾针对美国制造业回流的苗头,出炉《美国生产复兴——为何制造业将返回美国》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对美国本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缩水严重。不出5年,连年增长的中国工资、美国较高的生产率以及弱势美元种种因素,将缩短在美国消费的美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的成本差距。该报告说,潮流已发生转向,金融危机和大衰退已使美国正成为一个生产制造的“较低成本国家”。
此外,运输成本上升,页岩气开发后大大降低了美国国内制造业所需能源的价格,这些都促使美国公司对成本控制作出新的考量。另一方面,虽然外包公司可使商品价格更便宜,但却不利于产品与技术的迅速更新。因此,一些公司想更接近客户,从而更快速地对客户需求变化做出反应。对于一些技术复杂的高科技产品,设计者与制造者的及时有效沟通,也十分重要。
《洛杉矶时报》在分析“美国制造”回流潮时说,没有一家企业会因为美国总统的要求而放弃海外生产而回到本国制造。“真正能打动他们的,只有利益。”“美国制造”回流的背后,是美国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生产效率优势的体现。
短期或长效有待观察
“美国制造”风头正劲,不过有专家认为,现在美国制造业“回流”的规模,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小打小闹,今后是否会形成大规模“回流潮”,还有待时间来证明。
根据《经济学人》杂志引述的数据,目前“回流”美国的企业,大大小小加到一起也不到100家,大多数只是将以美国为销售目的地的产品线带回来了,很多大型公司在国外的生产规模依然比“回流”部分大得多。
硅谷是全美制造业集中的第二大城市,将近18%的职位都与制造业相关。近年来,电子芯片制造、医疗器械、太阳能等方面的制造业正在湾区各地增加。不过,硅谷的不少企业虽然有心在美国制造,无奈缺少足够的专业人才。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曾指出,公司之所以将制造业务放到海外并非完全是出于成本便宜的考虑,而是因为美国缺乏具有现代制造技能的足够工人,美国教育系统在这一点上存在薄弱环节。
除此之外,美国经济界尤其是金融投资机构对“美国制造”回流显然存在不同声音。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J·萨缪尔森专门撰写了《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神话》一文。文章认为,美国人企图通过恢复美国“制造东西”的传统,减少美国贸易赤字,重建美国全球经济优势的想法虽然诱人,但不切实际。萨缪尔森认为,美化制造业,贬低服务业,将它们说成相互之间是独立竞争的经济领域是错误的。
“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发生在美国”,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个目标。从目前来看,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突破,以及“美国制造”真正回流的程度。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