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教育部发布暑期工作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控制课外作业总量,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要创新作业形式,适当减少书面作业;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引导家长不盲目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引导学生自主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有偿补课。
每到寒暑假,教育部门都会例行下发类似内容的通知,可最终,孩子们还是在繁忙的作业和补课中度过假期。这种“中国式减负”,说到底,是减负形式主义。
很多人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现在减负,之所以减不了,不是政府部门不努力,而是家长的心态有问题。所以,教育部的通知,就强调做家长的工作。而武汉晚报则报道说,当地中学生向市长热线投诉,把学校搞的补课班停了下来,可没想到家长都跑到学校门口要求补课。也就是说,似乎家长是假期补课的主因:学生不想补、政府严禁补、学校不敢补,只有家长逼着学校补、学生补。
真是这样吗?有多少家长不想让孩子过一个快乐和轻松的假期?可当幼升小、小升初的竞争极为激烈,鲜有家长能对其他孩子去报社会培训班无动于衷。而我国的中高考用卷面分数作为唯一标准选拔学生,低一分也不能被录取的现实,给了每个家长十分现实的教育:今天让孩子轻松一天,未来就可能让自己和孩子一辈子不轻松。在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以及应试教育的现实中,家长很难有理性的心态。或者说,他们认为的最理性的做法,就是让孩子上补课班、培训班。
有舆论称,假期作业不在于有无,而在于有无特色,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做感兴趣的社会调研,而不是只做枯燥的题目。这也是听上去很美。道理谁都明白,可为何大家都要让学生做题,进行题海训练?因为考核评价体系关注的只有分数。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如果要引导家长有理性的态度,就应该改变教育现实。一方面,推进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另一方面,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正是政府部门应该努力作为的方面,可长期以来,这方面作为不大。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不管是推进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还是改革中高考制度,都要求政府部门放权。前者需要建立新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拨款体系,打破择校利益链;后者需要推进考试社会化,同时把招生自主权归还给中学和大学。可放权无疑动了政府教育部门的奶酪,因此,人们一直期待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分布和中高考制度改革,只闻雷声不见下雨。
不愿意放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却高喊减负口号,以减负之名,不断发通知。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增加行政部门的权力。我国早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学校办学就可以了,用得着老是发通知吗?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样的通知其实起不到多大效果。
调查显示,近年来,在学校减负的同时,校外却在增负,甚至学生负担更为沉重。在政府的禁令下,学校减负是容易的:上课时间减少、给学生布置作业减少,可这不是真正减轻学生负担,而是减负“鸵鸟政策”,把责任轻飘飘地推给家长和社会。由于评价体系不变,家长们只有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班上课,这就不但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增加家庭的教育焦虑,比如担心选择的培训班质量不高会影响孩子的竞争力。还出现很多不安全因素。
从长远看,真要减轻学生负担,必须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改革中高考制度。而从现实分析,要让学生的负担减轻,政府部门和学校真得好好听取家长的意见。本世纪初,日本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恢复了实行6天上课,原因是很多家长反映,由于大学入学考试竞争激烈,5天上课影响学生的竞争力,周末必须上培训班,还不如让学校恢复上6天课(增加上一天课,不收取学生额外费用),这样,家庭的经济负担减轻,家长不用再送孩子去培训班,还可让孩子得到一天休息。事实也表明,这样做让学校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