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津津乐道于校长们如何在一次演讲中体现了亲民素质,不如关注其在平时的大学管理中,是否真正言行合一,履行了亲民精神。
又到毕业季。这次,北大新校长王恩哥的毕业致辞,因为既有《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时尚元素,又有“装空调”“保安员”等家长里短,收获学生十多次掌声和媒体盛赞。
纵向看,王校长的演讲并非创举,而是有由来的。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16分钟的毕业演讲,被学生掌声打断30次,7700多名学生起立高呼“根叔”。自此,清华校长的凡客体,北大校长的咆哮体等,每每成为媒体关注热点。作为局外人和旁观者,我们所记住的,其实无非是校长放下架子、与生同乐的情怀。
情怀很重要。客观上,这些年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不高高在上,而是走亲“生”路线,充分“接地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开放的社会风气的体现。但是,且慢过于乐观:设身处地,这样放下架子的平等与轻松,在“毕业”这样的特定场合,是相对容易实现的。其实我们忽视了更有意味的对比:这么些年来,为什么网上很少出现校长以“时尚元素”或“接地气”而引发关注的“新生入学致辞”?
道理很简单:出得校门,即成校友;大学教育,四年已经完成,谁也不会指望毕业演讲这一个环节以教化教育、触人心弦;而新生入学,师道尊严还在,教育的重任还在,似乎未容得校长的轻松与活泼。那么,这头尾之间,哪个才是校长的“真面貌”?
毕业致辞既是校长和学生分别之词,也是以后工作的“誓言”。行动才是水滴石穿、折服人心的真正力量。譬如曾任北大副校长的季羡林先生,曾留下了给入学新生照看行李、与普通学生打成一片的佳话,这些事情,无须毕业致辞装点,却已成北大精神;再譬如,在北大两任校长的演讲中,我个人对北大重开“平民学校”给校工创造可以继续深造的机会,对把普通员工请到毕业典礼讲话,以及给学生安装空调这些具体事件印象更为深刻。这些“接地气”的实际行动,才是给毕业学生以精神洗礼和榜样感召的真正力量。与其津津乐道于校长们如何在一次演讲中体现了亲民素质,不如关注其在平时的大学管理中,是否真正言行合一,履行了亲民精神。
说到底,类似毕业致辞之所以能每每成为新闻,其实反映了社会大众对所有领导破除神秘、放下架子、与民同乐情怀的潜在期待。不知政府官员们能否从中得到启示:严肃板正的书面讲话、有意与民众保持距离,未必能维持自己的权威;真正走进群众,关心民众疾苦,与民众打成一片,这才是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