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在国人的词典里,似乎并不完全属于褒义。今天,将它用于某些月入过万的农民工身上,却应该拥有另一番正面意味。
过万的月薪肯定让多数人羡慕,别说是现实收入严重底于心理预期的大学毕业生,就是公司小白领、政府公务员……都难免心生艳羡。但这并不能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份“农民工”职业的诱人理由。
相对高收入的农民工,大概是当下最不可能引起人们“仇富”情绪的“有钱人”。他们不分昼夜的辛苦劳作令人尊敬,且早就该有这份与其劳动价值相匹配的收入。而其与高收入不相匹配的生活状态也同样令人“畏惧”:暴露于烈日与暴雨之下的毫无遮挡,动辄伤及皮肉的高强度工作,怕上厕所耽误工作效率不敢喝水的自虐,还有难以想象的简朴与节约———最便宜的烟,最便宜的饭,没时间享受生活的日子。
人们对高收入的向往,并不仅仅满足于数字的理论增长,而是这个数字所能换取的生活品质的提升。当然,你还得有时间有空闲去享受这样的生活。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钱,只有花出去才是自己的。若按这个标准,农民工挣了万元月薪,却并不一定能带来生活状态的质变,它远远不能满足“主流人群”对于“品质生活”的期望———对此,即便是“高收入”的农民工也只能敬而远之。
中国的农民工,虽不能等同于国外的蓝领技术工人,但在国内至今仍缺乏真正的蓝领阶层的情况下,农民工算是特殊国情下的蓝领替代群体。他们收入的上涨,不仅意味着体力工作者正常价值的回归,更意味着原先知识技能相对欠缺的农民工开始向熟练的技术工人转化。但这种巨大的转变,并不是数字的变迁可以完成的。
通过不同职业的吸引力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于生活的真实期待。比如:公务员、白领、农民工,三者比较,眼下的公务员显然拥有最大的择业优势。虽然,从工资单上看,公务员并不一定占优势,但其较高的福利和稳定的保障,满足着人们在收入之外的更多人性需求:工作有序,生活无忧,后顾无患。这些,恰恰是那些“高收入农民工”敌不过其他多数职业的根本缘由。
所以,我们在为农民工收入提高叫好之时,更应拥有一种敬畏之心,除了远远观望与尊重,更要贴近来走进去,帮助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善生活品质。而这种改善,一定会从他们开始,波及全社会,最终,影响我们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