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微博,随时都会爆发出很多的争论,这是一件好事,中国历来缺乏公共讨论的平台,如果在讨论中能够形成有益的意见,形成有效的舆论,规范政府行政,引导社会良性运转,促进社会进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但现实却是令人喜忧参半,首先得肯定,微博有效地改善了中国的舆论生态,改善了公共事务。但也不得不承认,微博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正常的讨论,应该是理性的,通过事实与逻辑与对手讲道理。但现在不时出现的情况却是,只有立场的对峙,没有事实的支撑。不是以理服人,而是看谁人多势众,骂声更多。这着实是令人痛心的。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难以形成共识。也就很难形成对于社会进步有益的意见。
近日发生的事情是,一位在华的英国人,上海交大访问教授罗思义,对于微博上流传的一组关于俄罗斯经济的数据提出质疑,他认为这组数据严重夸大了近二十年来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而微博上一些大V在传播这些数据,有的人在他的提醒下,道歉了,而有的人则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如何看待过去二十年俄罗斯的改革,如何看待过去二十年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在中国区分所谓的“左”“右”立场的重要试金石。为了证明自己立场的正确,双方都拿出了大量的证据。但可悲之处就在这里,有很多证据是经不起推敲的。正如这一次罗思义指出的,立场偏右的公知,传播了大量的错误的证据,着实是一种耻辱。但这并不能证明左面的朋友们的清白,事实上,在这之前,他们也散布了大量关于俄罗斯惨状的不实之词。
这表明,在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国人依然缺乏用实证的精神和手段,证明自己观点的习惯。这很令人悲哀,科学精神在西方社会成为主流思想已经有数百年,而在我国,上个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宣扬民主与科学。科学精神,很大程度上就是不盲从,用科学方法获得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小心的求证”。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科学精神,显然也没有深入到中国人的头脑中去,尤其是在社会领域,在讨论问题时,始终没有形成“拿证据来”的习惯,而网络,尤其是微博,又把这一不好风气放大了。
也许很多人认为,为了实现好的目的,可以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但问题是,没有经过实证,你怎么知道你追求的、维护的目标是好的呢?并且世界上很多事情,并非都是尖锐地二元对立,并非都是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很多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在左右两个极端的立场观照下就能解决的。相反,如果通过实证,说不定可以在一定的层面理解对方,以及对方的立场,进而能够实现妥协,达成共识,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就我个人而言,我就很愿意进行实证方面的研讨。比如说对罗思义,我也本着实证的精神,进行了一番探析。发现他的一些言论,也是值得商榷的。他一直强调过去二十年,俄罗斯GDP增长速度为0.8%,是很失败的。但他却有意地回避着进入21世纪之后,俄罗斯经济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的事实。这样的引导恐怕也是不够实证主义的,不利于我们客观认识俄罗斯经济社会。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