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安全升级,不全是制作技术问题。从个人保管到社会管理,每一方权责都清晰,身份证安全才有基本保证。
身份证作为最重要的居民身份证明,却存在大量安全漏洞。新华社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居民丢失身份证后即使做了补办(挂失)处理,但由于目前没有任何注销措施,导致原身份证仍可正常使用。大量遗失、被盗身份证正通过网络进行非法交易,并被广泛用于开办银行卡、信用卡,掩护诈骗、洗钱活动;由于二代身份证缺乏必要的密码等防伪功能,还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分身”工具。
其实这种现象早已有之,身份证丢失后可能造成巨大风险,已是生活常识。但是,利用遗失、被盗身份证公然叫卖,甚至已经形成地下产业链的现实,仍然触目惊心。身份证对于个人权利和社会管理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存在如此巨大的漏洞,折射出的是社会管理上的滞后。
滞后表现在,一方面,尽管二代身份证在识别、防伪、适应未来信息化方面有了质的提升,但仍然跟不上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同时,作为基础法律证件的身份证在信息化时代的使用频率却越来越频繁。身份证功能与应用的不配套,令不法分子觅得了牟利空间。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技术应用特点,决定了现行司法手段对类似网上叫卖身份证等明显的或隐性的犯罪行为,缺乏及时查处的能力,而法律体系对网络犯罪行为的界定,也存在不少空白和争议之处。过去针对身份证犯罪制定的法律条文,也已不足以形成威慑。
不让身份证成为安全漏洞,靠运动式打击作用有限。昨天,公安部对身份证存在天然缺陷作出回应,表示将加大打击买卖、冒用他人身份证违法犯罪,同时加快推进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工作。这是堵住身份证安全漏洞的必要之举。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基础环节扎牢篱笆。
其一是身份证技术升级。最彻底的技术升级是在适当时候推出更适应今天信息化时代的新一代身份证,但这一步需要以尽量减少居民升级成本和必要的财政准备为前提。从节省成本的角度讲,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对丢失而无法注销的身份证,能否在网上系统标明注销?实际上,管理思维更
缜密一些,不是不可以强化身份证的安全等级。
其二是责任认定升级。利用身份证犯罪需要一定渠道才能实现。目前看,渠道主要来自网络或银行。网上大量充斥身份证买卖信息,平台是否应该承担一定的防范责任?冒用他人身份证办理银行业务,银行是否应该承担甄别责任?如果这些渠道都成为责任方,那么利用身份证犯罪的现象就可大大减少。
身份证安全升级,不全是制作技术问题。一张身份证,既代表着权利,也代表着义务。从个人保管到社会管理,每一方权责都清晰,身份证安全才有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