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开光、淘宝卖符……有调查发现,部分“风水从业者”以“风水大师”、风水机构为名,借淘宝网等互联网交易平台高价兜售“灵符”等风水吉祥物赚取高额利润,骗局虽十分低级,但受骗者数以万计。(8月19日《新京报》)
在市场经济时代,老百姓有了多元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也逐渐成为一个交易平台和消费空间。真实与虚假共生,公益与私利杂糅,各种信息鱼目混杂,各类用户良莠不齐,自然也为投机者带来便利。
网络的快捷性、交互性,为“风水从业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业化载体。并不高明的骗局,为何引发消费者趋之若鹜?不论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投机心理,还是“别人都如此”的从众心态,抑或是“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的偏执情绪,“灵符”热销的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行为动机。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富足的当下,“风水”的兴起,是一种不正常、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面对五花八门的“风水骗局”,人们往往将其视为一个伦理层面的道德问题、教育层面的个人素养问题,却很少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进行解读。“风水骗局”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堕距”现象,即传统的落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没有及时适应社会新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慢了一拍”。物质丰盈,精神却苍白荒芜。
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世界和心理空间的建设。社会信任缺失、不确定因素增多、人际关系干燥化、社会竞争激烈,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在安全焦虑的裹挟下,在功利心态的驱使下,一些人开始通过虚无缥缈的渠道来进行精神慰藉和情感满足。换言之,“灵符”的热销,就在于它满足了人们迷失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真正能救赎的是我们自己”。一方面,互联网要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给风水产业戴上“紧箍咒”;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满足老百姓多样化、差异性的精神消费需求。只有双管齐下,“风水产业”的生存空间才会越来越稀薄。